[发明专利]恒温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780009504.8 | 申请日: | 2007-0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5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 发明(设计)人: | 朴熙完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精工株式会社;高丽电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F16K31/68 |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万学堂 |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恒温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主要对冷却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进行自动控制的恒温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的恒温器装置20是如图7所示,具有外壳本体16,其包括:低温冷却剂 通道2,使通过散热器等冷却部进行冷却的低温冷却剂A流入混合室19,高温冷却 剂通道3,设于与上述低温冷却剂通道2相对的一侧,使被发动机(被冷却部)加 热的高温冷却剂B流入混合室19;冷却剂输送通道4,将从低温冷却剂通道2与高 温冷却剂通道3流入而混合形成的冷却剂C输送到发动机。该恒温器装置20还包括: 活塞轴7,由设在外壳盖1上的活塞轴固定部6支撑,向高温冷却剂通道3设置; 温度感应可动部8,安装于上述活塞轴7,由根据混合室19的温度可动的热膨胀材 料构成;主阀9,设置在活塞轴7,与可动部8一体可动,控制从低温冷却剂通道2 流向混合室19的低温冷却剂A的流量;支撑座10,通过外壳盖1支撑离主阀9一 定间隔的部位;主弹簧11,以被压缩的状态设于主阀9与支撑座10之间,使主阀9 推顶于低温冷却剂通道2;旁通道轴12,以从温度感应可动部8向高温冷却剂通道 3的方向而设置;旁通道阀13,设于上述旁通道轴12,与温度感应可动部8一体的 可动而可关闭高温冷却通道,从而控制从高温冷却剂通道3流入混合室19的高温冷 却剂B的流量;旁通道弹簧14,以被压缩的状态设于旁通道阀13与温度感应可动 部8之间,使旁通道阀13推顶于高温冷却剂通道3。
温度感应可动部8的周围温度上升时,密封于杯体15内的热膨胀材料根据温度 感应可动部周围的液体温度体积增大,而推活塞轴7,因活塞轴7是被固定不能活 动,所以推活塞轴7使温度感应可动部8移动。这时,使固定于温度感应可动部8 的主阀9克服主弹簧11的负重而移动,使低温冷却液A的流入量变大,且,关闭旁 通道阀13,减少高温冷却剂B的流入量。
又,温度感应可动部8的周围的液体温度下降时,根据温度感应可动部8周围 的液体温度,热膨胀材料的体积开始缩小,由于主弹簧11的推顶力,推回活塞轴7, 主阀9随之移动并关闭,减少从散热器流入的低温冷却剂A的流入量,且,增大高 温冷却机B的流入量。
通过这种动作,已知的恒温器装置20主要感应高温冷却剂B与从散热器流入的 低温冷却剂A的混合液C的温度,并控制使其保持一定的温度,把该冷却剂C供给 到发动机。
作为具有相同结构及工作原理的恒温器装置,专利文献1~4中公开了这种技术。
专利文献1:实开平2-56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实开平6-375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10-19160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公昭47-16584号公报
上述背景技术具有如下所述的缺点:
(1)在混合室19,高温冷却剂通道3及堤坝部18与温度感应可动部8具有一 定距离,所以高温冷却剂难以到达混合部(温度感应可动部8周围)。因此低温冷却 剂A与高温冷却剂B不能在温度感应部8的部位高效率的混合,温度感应可动部8 难以感应冷却剂C的温度。结果,冷却发动机的冷却剂C的液体温度不稳定,且, 伴随发动机负荷变动等,存在温度控制幅度变大的缺点。
并且,从用于车室电热器的回路流回的冷却剂流入该混合室时,更不能高效率 地进行混合,上述缺点会变大。
而且,感应高温冷却剂B的温度的性能不佳,冷却系统整体的温度上升时,存 在出现过调量的可能性大的缺点。
因此,由于冷却剂温度有上限,只能预先把通常的控制液体温度控制在较低的 温度,发动机的燃烧效率降低,及发动机的摩擦损失、热损失增大,导致燃费恶化。
又,冷却剂C伴随发动机负荷变动产生温度控制幅度变大指的是是,如图8所 示,已知技术产品的特性中,发动机的热胀冷缩变大。又,频繁出现这种情况时, 由于发动机的疲劳增加,导致低寿命化,及与温度下降时的温度差引起的性能低下 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精工株式会社;高丽电子株式会社,未经富士精工株式会社;高丽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800095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声屏障分叉型顶部降噪装置
- 下一篇:纺织品节能染色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