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振动传感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147402.X | 申请日: | 2007-05-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77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 发明(设计)人: | 邱顶殷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顶殷 |
| 主分类号: | G01H1/00 | 分类号: | G01H1/00;G01H1/12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的感测技术,特别是指一种振动传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振动传感器,例如中国台湾公告第I238245号『振动传感器』发明专利,以及公告第I238246号『振动传感器』发明专利,其主要是以电子式的装置,通过由振动电或振动膜的导电方式来取得振动的检测效果。
然而,前述的振动传感器需使用电力,在使用上有电力耗损的问题,以及没有电力即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又,中国台湾公告第360396号『振动感测装置』新型专利,主要是以光感测的方式来检测振动,利用光遮断与否来进行检测,然而,发光组件同样需要提供电力才能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动传感器,其可在没有提供电力的条件下,有效检测振动是否有发生。
缘是,为了达成前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振动传感器,包含有:一壳体,内部具有二固定槽;二夹持条,设于该壳体,且分别位于各该固定槽内,该二夹持条的末端悬空于该壳体内,且各该末端具有一圆环,该二圆环是彼此相对;以及一夹持块,置于该二圆环之间而受该二圆环所夹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受到振动时,该夹持块即会在超出预定的振动程度时脱出于该二圆环,通过以在没有提供电力的条件下,有效的检测出预定的振动程度。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及特点所在,兹举以下的二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后,其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组合示意图,显示壳体为透明的状态;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动作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振动传感器
11壳体 12固定槽 21夹持条
22圆环 24曲部 31夹持块
40振动传感器
41壳体 44窗口 46透明板
52圆环 61夹持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振动传感器10,主要由一壳体11、二夹持条21以及一夹持块31所组成,其中:
该壳体11,内部具有二固定槽12,本实施例中,该二固定槽12是形成于该壳体11。
该等夹持条21,是为金属条,设于该壳体11,且分别位于各该固定槽12内,该二夹持条21的末端悬空于该壳体11内,且各该夹持条21的末端具有一圆环22,该二圆环22是彼此相对。其中,各该夹持条21是向一侧弯延形成一曲部24,各该曲部24位于各该固定槽12内。该曲部24被夹持于固定槽12内,可避免夹持条21受外力作用而旋转,通过定位该圆环22的位置使其保持相对的夹持状态。又,各该曲部24同时也受到该固定槽12的限位,而不会前后移动,通过此可保持该二圆环22位于该壳体11内部的悬空状态。
该夹持块31,是为一金属球,置于该二圆环22之间而受该二圆环22所夹持,且该夹持块31的直径大于该二圆环22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于组装时,请参阅图2,是直接将该夹持块31置于该二圆环22之间,通过由该夹持条21末端悬空的状态,以及通过由该夹持块31的直径大于该二圆环22之间的距离,可使得该夹持块31被夹持于该二圆环22之间。通过调整该二圆环22的间距、或该二圆环22的环径大小、或夹持条21的材质、或夹持块31的形状/重量,即可调整欲检测的振动程度。
当本实用新型受到振动时,振动的幅度即代表该夹持块31的惯性力改变程度,若该夹持块31的惯性力改变程度小于该二圆环22对该夹持块31的夹持力,则该夹持块31不会脱出于二圆环22。然而,若该夹持块31的惯性力改变程度大于该二圆环22对该夹持块31的夹持力,则该夹持块31即会脱出于该二圆环22,并且停留于该壳体11内,其状态如图3所示。此时,使用者可略微摇晃该壳体11,该夹持块31即会在该壳体11内撞击壳体11内壁并发出声响,使用者可通过由声响来判断该夹持块31是否已脱落。若未脱落,则使用者的略微摇晃并不会使该夹持块31脱出于该二圆环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顶殷,未经邱顶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474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