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容元件及耦合电容器有效
| 申请号: | 200720126457.2 | 申请日: | 2007-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64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 发明(设计)人: | 房金兰;赵莹;王香芳;薛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G9/15 | 分类号: | H01G9/15;H01G9/022;H01G4/14;H01G4/38;H01G4/228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陆万寿 |
| 地址: | 710075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容 元件 耦合 电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用耦合电容器领域,特别涉及提供一种具有铝箔凸出结构的电容元件及耦合电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电力系统用耦合电容器(包括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电容分压器),其电容元件的极板铝箔均缩进绝缘介质边缘以内,再插入铜箔或铝箔引线片通过压接的方式将电极引出来,即所谓的“铝箔缩进、插引线片结构”,简称“引线片结构”。这种耦合电容器电极引出方式的缺点是:金属引线片边缘的毛刺插入时容易损伤电容器介质材料,金属引线片与铝箔压接容易出现接触不良现象,手工插引线片影响生产效率且不易实现自动化生产。尤其在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电容分压器中,即使有一个电容元件在运行中击穿,也会引起电压测量和电能计量误差的增大,不得不进行设备更换,给电网运行造成很大损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铝箔凸出结构的电容元件,它便于自动化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制造缺陷、提高产品在电力系统中的运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电容元件的耦合电容器。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铝箔凸出结构的电容元件,其包括正、负极板铝箔和绝缘介质,其特征在于,正极板铝箔的一边伸出于绝缘介质的一侧,负极板铝箔伸出于绝缘介质的另一侧。
所述绝缘介质是电容器纸或聚丙烯薄膜。
所述绝缘介质是电容器纸和聚丙烯薄膜的复合。
一种耦合电容器,包括上述具有铝箔凸出结构的电容元件,该电容元件通过并串联方式连接。
由于本实用新型电容元件的极板铝箔的一边伸出于绝缘介质之外,凸出的铝箔直接与电容元件外部的金属导体相连接,不需要在电容元件内部插入金属引线片,从根本上排除了金属引线片边缘毛刺对电容器介质材料造成损伤从而引起元件击穿的可能性。同时,又便于自动化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制造缺陷。而电容元件的两个极板铝箔的边缘相互错位,可以改善电极边缘的电场分布,降低元件端部电场集中的程度,改善电容器的局部放电性能,提高产品运行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现有插引线片的电容元件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容元件的结构图。
图3电力系统用耦合电容器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现有的电容元件一般由绝缘介质1、极板铝箔2、插引线片3组成,极板铝箔2两侧均缩进在绝缘介质边缘以内,插入铜或铝插引线片,通过压接的方式将电极引出来,即所谓的“铝箔缩进、引线片结构”,简称“引线片结构”。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容元件,正、负极板铝箔2的边缘相互错位,正极板铝箔的一边伸出于绝缘介质1的一侧,负极板铝箔伸出于绝缘介质1的另一侧,在绝缘介质1的两侧分别形成正、负电极。
如图3所示,该电力系统用耦合电容器包括具有铝箔凸出结构的电容元件,所述电容元件串联构成上述电容器器身4,器身4通过底座7密封安装在瓷套10内,器身4浸没在绝缘油5中,瓷套10上端设置金属膨胀器9和高压端子8,底座7下端设置有低压端子6。所述电力系统用耦合电容器可以通过串并联电容元件来满足电容器的容量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1264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日光灯管座
- 下一篇:双相整流烟气脱硫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