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热炉排渣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48918.9 | 申请日: | 2007-0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285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权;王学志;吴国云;张雪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J1/06 | 分类号: | F23J1/06;F27D23/00 |
| 代理公司: | 韶关市雷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胜明 |
| 地址: | 5121***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炉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渣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在钢坯加热炉的炉底设有排渣口、并能使氧化铁皮破碎和火焰溶渣的加热炉排渣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使用的钢坯加热炉炉底排渣方式主要有三种:其一是配重平衡排渣方式:该方式利用杠杆平衡的原理,在排渣管口底部的钢板封槽上设置配重装置,当炉底的氧化铁皮等废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废料的自重传递给钢板封槽向下的压力超过配重施加钢板封槽向上的力时,钢板封槽打开,废料随着出渣口排出炉底;其二是人工排渣装置:该方式直接在排渣管口上堵上盲板,定期靠人工或靠驱动装置打开盲板清渣;其三是液态排渣装置:该方式在排渣管口设置出渣口烧嘴,利用火焰燃烧方式高温熔渣,使炉底氧化铁皮呈液态排出炉内。上述三种方式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以下不足:配重平衡排渣方式不适合加热炉在加热过程中应过渡加热存在熔钢现象的场所,一旦钢渣结块,重力无法传递给渣口处的钢板封槽,钢板封槽不能自行开启,且溶渣无法排出炉内,出现溶渣结块后必须进行人工捅渣处理或停炉清渣。人工排渣装置方式不足点同上,且由于区域环境恶劣,人工劳动强度高。目前的液态排渣装置能解决部分溶渣结块的问题,但由于出渣口烧嘴的位置不能改变,溶渣效果较差,且维护为困难,故障率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机械传动实现破溶渣刀具的升降运动、从而实现溶渣或破渣的功能,使加热炉底内的积渣能及时、顺畅的导出炉外的加热炉排渣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热炉排渣装置,包括电机减速机驱动装置,电机减速机驱动装置通过联轴器与齿轮齿条升降装置的齿轮轴相连,齿轮轴与齿条轴相啮合,齿条轴的上端部通过螺栓与破溶渣刀具的法兰相连接,破溶渣刀具的顶部为刀具、下部为刀杆轴,在刀具上设有烧嘴,在刀具和刀杆轴内设有气体通道;在齿条轴的上方设有溜渣槽,溜渣槽的上方设有钢板封槽和气缸执行装置,气缸执行装置通过销轴与钢板封槽相铰接。
在所述电机减速机驱动装置的非输出端装有光电编码器。
所述齿条轴的非齿面为圆柱状,齿条轴的上端部设有圆周均布的螺纹孔。
所述刀具和刀杆轴之间采用螺纹密封连接。
所述刀具的头部为箭型状,在箭型头下部圆周方向和轴心部设有均布混合气体通道。
所述刀杆轴法兰上方侧面设有与气体软管相连的接口。
所述排渣管下部设有导轨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齿轮齿条升降方式,非工作时各部破溶渣刀具退出炉膛内,工作时可在行程范围内任意控制工作行程,提高了工作刀具的寿命及排渣效果;本实用新型一机多用,实现了破渣和溶渣功能一体化,可根据炉底的积渣情况随机选择破渣或溶渣操作,解决了加热炉炉底积渣的难题,对延长加热炉工作周期具有重要意义;本实用新型具有气缸驱动装置,可随时开闭排渣口钢板封槽,实现了自动定期排渣功能,气缸驱动装置和电机传动通过PLC编程控制器设有连锁功能,避免误操作现象;本实用新型设有光电编码器,通过操作台上的数字显示仪可清楚知道刀具在炉内的情况,使操作直观、方便,可实现远程排渣操作;本实用新型的破熔渣刀具可以和齿条分离,可实现离线维护,且破熔渣刀具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各种形状;本实用新型设备结构简单,投资小,设备故障率低,易于维护,可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机减速机驱动装置,2-光电编码器,3-联轴器,4-齿轮齿条升降装置,5-齿轮轴,6-齿条轴,7-破溶渣刀具,8-溜渣槽,9-钢板封槽,10-气缸执行装置,11-刀具,12-刀杆轴,13-烧嘴,14-排渣管,15-加热炉墙体,16-气体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89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室内低电压恒流源照明系统
- 下一篇:门窗锁闭执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