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收割机散热器散热空气的净化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45122.8 | 申请日: | 2007-08-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6881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 发明(设计)人: | 祝汉水 | 申请(专利权)人: | 祝汉水 |
| 主分类号: | F01P11/12 | 分类号: | F01P11/12;B01D46/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永珠 |
| 地址: | 221616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收割机 散热器 散热 空气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割机散热器散热空气的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收割机的工作环境中往往存在大量脱粒后排放的叶子、秸杆和飞飘的杂物,这些叶子、秸杆和杂物在引风机负压的引力下,很容易将水箱散热器的防尘罩堵塞,严重时甚至能将水箱散热器的散热通风孔堵塞,导致发动机工作温度上升过快,水箱“开锅”,直接影响收割机的正常工作。只有不断的清除堵塞防尘罩和水箱散热器的散热通风孔的叶子、秸杆、杂物和灰尘,才能保证收割机的正常工作。
为了防止水箱散热器的防尘罩被叶子、秸杆和杂物堵塞,人们在防尘罩的外面加装旋转的毛刷,甚至采用旋转式的防尘罩。加装旋转的毛刷虽然也能清除防尘罩上的叶子、秸杆和杂物,但是工作效率低,毛刷磨损快,很难保证收割机连续工作;采用旋转式的防尘罩虽然工作效率较高,且能延长收割机连续工作,同样不能杜绝防尘罩被堵塞的现象;加装旋转的毛刷或采用旋转式的尘罩都不能防止水箱散热器的散热通风孔堵塞。目前对于水箱散热器的散热通风孔堵塞,基本上都是靠人在收割机卸粮食时及时的用扫帚清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收割机工作中防尘罩和水箱散热器的散热通风孔容易被叶子、秸杆、杂物和灰尘堵塞,影响收割机正常工作,而装旋转的毛刷或采用旋转式的尘罩并不能防止水箱散热器的散热通风孔堵塞的实际问题,提供一种收割机散热器散热空气的净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收割机散热器散热空气的净化装置,包括与收割机散热器匹配的引风机、集风罩,其特征在于:净化装置还包括进风口和旋风分离器,进风口与旋风分离器入口连接,旋风分离器的出口的净化空气由管路送往散热器的迎风侧。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旋风分离器与散热器迎风侧之间还设有风量分配室、除尘滤网,其中:进风口上设有受风向控制器控制的风门,风量分配室内设有纵向和横向的分流叶片,除尘滤网为柔性滤网,柔性滤网上配有除尘刷,所述的进风口、旋风分离器、风量分配室、除尘滤网依次由管路串接,净化空气再由管路送往散热器的迎风侧。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柔性滤网为一个首尾连接的闭环滤网,由皮带轮和张紧轮支撑于空气通道中,除尘刷置于柔性滤网的下部,柔性滤网和除尘刷由皮带轮驱动,散热器下部与除尘刷对应处的散热片排列稀疏。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进风口包括上进风口和左、右进风口,各进风口上设有受风向控制器控制的风门;所述的风向控制器包括随风转动的风向标,沿风向标的前后左右设置四个环形的控制电极,风向标带动一个滑块在与控制电极接触,其中:滑块与电源连接,左侧控制电极为右进风口的风门启动信号源,右侧控制电极为左进风口的风门启动信号源,前后侧控制电极均为上进风口的风门启动信号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净化装置的进风口设有风口导向器,可以定向选择相对清洁的空气;系统中采用旋风分离器,可以避免或减少空气中的叶子、秸杆、杂物和灰尘;风量分配室内设置的纵向和横向分流叶片,可以保证基本清洁的空气均匀穿过除尘滤网和水箱散热器;采用皮带轮带动的柔性滤网和除尘刷,可以避免滤网被旋风分离器未分离干净的杂物和粉尘堵塞;散热器下部与除尘刷对应处的散热片排列稀疏,可以使柔性滤网刷下的杂物顺畅地穿过水箱散热器而不会堵塞散热通风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风向控制器的控制原理图。
图中:1、上进风口,2、左进风口,3、右进风口,4、旋风分离器,5、风量分配室,6、横向分流叶片,7、纵向分流叶片,8、柔性滤网,9、除尘刷,10、皮带轮,11、张紧轮,,12、散热器,13、集风罩,14、引风机,15、风向标,16、风门,17、内燃机,18、控制电极,19、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非限制性地公开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祝汉水,未经祝汉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51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