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太阳能集光板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43805.X | 申请日: | 2007-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184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 发明(设计)人: | 程邦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程邦涛 |
| 主分类号: | H02N6/00 | 分类号: | H02N6/00;H01L31/052;G02B3/00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孙文彩 |
| 地址: | 233000安徽省蚌埠***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 光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集光板。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轨道上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为1367KW/m2,是一种巨大且对环境无污染的能源,我国地处北半球,幅员辽阔,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热利用是将太阳辐射能量通过各种集热设施进行吸收,然后转变成热能后直接利用,用于制热、提供暖风、干燥或发电等。现在常用的太阳能集热装置是玻璃真空管式太阳能集热装置,一般由玻璃真空集热管组成,其基本结构是双层同心圆玻璃管,内外两个玻璃管在共同的开口端部连接,并在两管之间形成真空腔,内管外壁涂或镀一层选择性吸收膜,将吸收的热能传递给内玻璃管的换热介质。但是这种太阳能集热装置存在的很大弊端是,吸热效率受到光照角度的很大影响,在阳光直射的时候,吸热效率较高,而在阳光斜射的时候吸热效率较低;装置的安装方式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即只能倾斜地放置,以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的直射。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安装方式自由度很大,无论阳光直射还是斜射都能高效率地吸热的太阳能集光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太阳能集光板,包括聚光部和吸光板,所述聚光部由呈矩阵设置的透光圆球体构成,圆球体固定设置在由在外层的透光板和内层的吸光板所构成的空腔内,所述吸光板的表面设有数条能与所述圆球体相吻合接触的凹道。
鉴于方便加工的考虑,所述凹道的横截面可呈∨形或呈梯形。
当本实用新型用于集热时,所述外层的透光板和内层的吸光板所构成的空腔为真空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集光板,在透光板和吸光板之间设置呈矩阵排列的圆球体,阳光透光圆球体聚焦于吸光板上,大大提高了吸热效率;圆球体的圆弧面在聚焦时不受光照角度的限制,无论阳光直射还是斜射都能将光线聚焦于吸光板上,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光能。
2、与同类产品相比,受光面积同样大小的装置,本产品所吸收光的强度更高,转化出的热能更多,在吸收同等光能的情况下,本产品可以体积更小,节约了原材料,降低了成本。
3、由于不受光照角度的限制,本实用新型太阳能集光板的安装方式自由度更大,不是必须倾斜着正对着太阳安放;也无需因季节的转换而改变装置的安放角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太阳能吸光板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沿A-A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沿B-B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5是图4沿A-A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7是图6沿A-A向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安装方式的主视图。
图9是图8沿A-A向的剖视图。
图中标号:1、圆球体,2、透光板,3、吸光板,4、密封条,5、凹道。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图1、图2、图3,本实施例的太阳能集光板,在外层的透光板2和内层的吸光板3之间设置成矩阵排列的圆球体1,所述吸光板3的表面设有数条能与所述圆球体1相吻合接触的凹道5,所述圆球体1被夹紧于透光板和吸光板所形成的空腔内,使得圆球体在吸光板和透光板所形成的空腔内不会松动,透光板和圆球体由透光材料制成,优选材料为玻璃。参见图8、图9,本装置在用于集热的情况下,所述凹道内的圆球的安装方式也可以如图8、9所示,即每条凹道只有1-2个大的圆球上下部分别紧抵住上层的透光板和下层的吸光板,其余圆球的顶部不与透光板接触,以减少热量以传导的方式散失,这些略小圆球与吸光板接触的部分也可设置成平面,以便它们与吸光板更稳固的连接。当本实用新型用于集热时,透光板与吸光板之间须用密封条4封住,使两者之间形成真空腔,吸光板由吸光、导热性能好的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用于发电时,透光板与吸光板之间无需形成真空腔,吸光板由光伏材料制成。
实施例2,参见图4、图5,本实施例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鉴于方便加工的考虑,所述凹道5的横截面呈∨形。
实施例3,参见图6、图7,本实施例同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鉴于方便加工的考虑,所述凹道5的横截面呈梯形。
当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便可得知,所述凹道的形状还可设置成其他形状,比如在吸光板上设置多个凹坑,每个凹坑对应放置一个透光圆球,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其他改动,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程邦涛,未经程邦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438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约型循环还原生物菌系统的污水处理装置
- 下一篇:安全牙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