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净水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07504.1 | 申请日: | 2007-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59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16 |
| 发明(设计)人: | 李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章文 |
| 主分类号: | B01D24/10 | 分类号: | B01D24/10;C02F1/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宁 |
| 地址: | 361000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净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水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净水器可用于净化饮用水,已不仅仅被一些大商场、饭店、公司选用,而且,越来越多的家庭也开始接纳净水器。
目前,有一种小型净水器的结构大致如图1所示,由壳体10和滤芯20组成,壳体10具有进水口30和出水口40,滤芯20安装在壳体10中。
这种净水器使用时,水由上方的进水口30进入壳体10中,经滤芯20过滤、净化后,由下方的出水口40流出。由于水流方向是由上至下流经滤芯20,在水压向下的冲击作用,滤芯20中粒子将越压越紧,造成水流不畅,而且,时间一长,在过滤中残留在粒子之间的杂质也会越积越多,随着粒子的压紧而造成堵塞,导致滤芯20失效,净水器无法出水,而只能停止使用,重新更换滤芯20,增加使用开支。
鉴于上述净化器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对其结构进行改良,旨在确保净化器的净化功效、延长滤芯使用寿命,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化器,以确保净化效果,延长滤芯使用寿命。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净水器,由壳体和滤芯组成,滤芯安装在壳体中,在滤芯与壳体的底部之间形成进水腔,在壳体的底部开设进水口,在滤芯与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出水腔,在壳体的侧壁上开设出水口,水流由壳体底部的进水口进入进水腔,由下至上流经滤芯,经滤芯与壳体的侧壁之间的出水腔,由壳体侧壁的出水口流出。
上述壳体的内壁上形成凸垣,滤芯的底部座落在壳体的凸垣上,滤芯的底部与壳体的凸垣之间设有密封圈,由此凸垣和密封圈将壳体与滤芯之间的间隙分成进水腔和出水腔。
上述壳体由底座和上筒密闭连接而成,凸垣形成在底座的内壁上,在凸垣下方的壳体上开设进水口,在凸垣上方的壳体上开设出水口,上筒罩在座落于凸垣上的滤芯外。
上述滤芯的底部形成一环凹槽,密封圈安装在此凹槽中。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使水流方向是由下至上流经滤芯,在水压向上的冲击作用,滤芯中粒子始终保持松散状态,使水流畅通,确保净化效果,而且,滤芯中粒子受水压冲击产生相互磨擦,使水中杂质无法残留在粒子之间,进一步保证水流畅通,滤芯决无因堵塞而导致失效现象,延长了滤芯的使用寿命,节省使用开支。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净水器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外观图。
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2、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净水器,仍由壳体1和滤芯2组成。滤芯2安装在壳体1中。
本案的改进点是在滤芯2与壳体1的底部之间形成进水腔11,在壳体1的底部开设进水口3,在滤芯2与壳体1的侧壁之间形成出水腔12,在壳体1的侧壁上开设出水口4。
本实施例中,进水腔11和出水腔12的位置结构是这样划分的:在壳体1的内壁上形成凸垣13,将滤芯2的底部座落在壳体1的凸垣13上,在滤芯2的底部与壳体1的凸垣13之间设有密封圈5,由此凸垣13和密封圈5将壳体1与滤芯2之间的间隙分成进水腔11和出水腔12。
为了方便更换滤芯2,此实施例将壳体1设计成由底座14和上筒15密闭连接(如螺纹连接并加密封条)而成,以保证净水器整体的水密性,凸垣13形成在底座14的内壁上,在凸垣13下方的壳体1上开设进水口3,在凸垣13上方的壳体1上开设出水口4,上筒15罩在滤芯2外。
组装时,先将密封圈5安装滤芯2的底部形成一环凹槽21中,再将滤芯2底部座落在壳体1底座14的凸垣13上,然后,将壳体1上筒15罩在滤芯2外,并上筒15密闭连接在底座14上,即完成净水器的组装,如图4所示。将此净水器连接在用水管路中,水流由壳体1底部的进水口3进入进水腔11,由下至上流经滤芯2进行过滤、净化,再经滤芯2与壳体1的侧壁之间的出水腔12,由壳体1侧壁的出水口4流出。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但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均等变化或修饰,仍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章文,未经李章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75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板锁紧器
- 下一篇:化工固液分离装置转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