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镜头对焦驱动的动态响应时间抑制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720002694.8 | 申请日: | 2007-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77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 发明(设计)人: | 吴富源;范肇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3B13/36 | 分类号: | G03B13/36;G02B7/09;H02N2/04;G03B17/02;H04M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镜头 对焦 驱动 动态 响应 时间 抑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镜头对焦驱动的动态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抑制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抑制微型镜头对焦驱动的响应时间,降低镜头对焦移动所产生的抖动,而快速达到稳态的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得数字相机的体积缩的相当地小,而目前的移动电话也大都具有数字相机的功能,这些都归功于摄像镜头的模块化及微型化,而在微型镜头内有许多种类的自动对焦驱动结构,目前最普遍被使用的是音圈马达(VCM),因其具有体积小、用电量少、致动位移精确及价格低廉等优点,适合作为微型镜头自动对焦的短距驱动。
如图1所示,为公知镜头对焦驱动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其中对焦驱动结构包含有一上盖10、下底盖11及一外框架12,该外框架12内四外围分别嵌入四磁铁13,一镜头支架14内设有螺纹,可旋入支撑一镜头15,该镜头支架14外围嵌设有一线圈16,而该镜头支架14可活动于该外框架12内的四磁铁13中心,并由该线圈16通电产生磁场极性与该四磁铁13相斥或相吸,驱动该镜头支架14进行对焦位移,而该镜头支架14借助上下各一弹片17支撑在该四磁铁13的中心处。当该线圈16通电流,该线圈16因电流磁场作用与该磁铁13产生推力,而借该弹片17推动该镜头支架14从下往上移动到定位为止。
然而,只要镜头具有自动对焦的功能,都会因对焦移动至定位停止移动时产生抖动,之后再慢慢达到稳态,这段从静止移动到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动态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如图2所示,即为检测公知对焦驱动结构的动态响应波形示意图,由图2可看出需要1.34035秒才能达到稳态,时间相当长。
由于这段动态响应时间会影响镜头模块对焦的时间长短,对于镜头模块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尤其会影响对焦所需时间长短,动态响应时间越长,所需的对焦时间越长,所以必需将动态响应时间缩短,才能有效改善对焦所需的时间,而目前并没有任何改善此动态响应时间的文献或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头对焦驱动的动态响应时间抑制结构,可吸收镜头对焦驱动结构因移动至定位,停止移动时所产生抖动,以抑制动态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提升质量,并达到省电及提升效能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对焦驱动的动态响应时间抑制结构,包括一可动机构、一不可动机构及至少一吸震组件,其中该可动机构至少包含一基座,基座中心可装设一镜头,基座四周包覆一线圈;该不可动机构至少包含一框架、一前盖及一底盖;该框架四周嵌设数个磁性组件,中心容置该可动机构;该吸震组件连接于该可动机构与该不可动机构之间,用以吸收该可动机构对焦位移至定位时所产生的抖动,以抑制该可动机构至稳态的动态响应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上述镜头对焦驱动的动态响应时间抑制结构,其中还包括至少一弹性组件,设有可动部与不可动部,该可动部连接该可动机构,该不可动部连接该不可动机构,且该吸震组件连接于该弹性组件的可动部与该不可动机构之间,用以吸收该可动机构对焦位移至定位时所产生的抖动,以抑制该可动机构至稳态的动态响应时间。
由上所述,借助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确实可吸收镜头对焦驱动结构移动定位,停止移动时所产生的抖动,从而抑制动态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提升镜头质量,并达到省电及提升效能的目的。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镜头对焦驱动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检测公知对焦驱动结构的动态响应波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镜头对焦驱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组合后的底侧面立体图(镜头省略)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A、图5B为本实用新型镜头对焦驱动结构使用吸震组件的工作状态剖面示意图;及
图6为检测本实用新型使用吸震组件后的动态响应波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上盖
11 下底盖
12 外框架
13 四磁铁
14 镜头支架
15 镜头
16 线圈
17 弹片
20 对焦驱动结构
21 基座
23 磁性部
24 框架
25 前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26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