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WiMAX网络和3GPP网络融合的方法与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94560.5 | 申请日: | 2007-1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25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 发明(设计)人: | 谢勇;李宏;陈育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12/66 | 分类号: | H04L12/66;H04W88/16;H04L27/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皋吉甫 |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wimax 网络 gpp 融合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技术领域,尤其一种基于I-WLAN架构的WiMAX网络和3GPP网络融合的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接入微波互操作性)是一种基于IEEE802.16标准的无线城域网技术。WiMAX网络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客户端、接入业务网(包括基站和接入业务网网关)和连接业务网(包括预付费服务器以及认证、授权和计费服务器等逻辑实体)。WiMAX网络无线侧是基于IEEE802.16d/e标准的无线城域网接入技术。现在主要遵循的是2004年7月制定的IEEE802.16-2004(802.16d)标准。IEEE802.16-2004(802.16d)标准工作频段是2GHz到11GHz,是授权和非授权的混合频段。采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OFDMA(OFDM Access,OFDM接入)的物理层,能有效的抗多径衰落。最佳信道衰落情况下,传输速率可以逼近75Mbps。IEEE802.16-2004(802.16d)标准用于城域网中的非视距点对多点技术,主要是固定和游牧网络的形式,正在讨论中的IEEE802.16e中会加入支持简单移动通信的技术。
WiMAX网络逻辑架构如图1所示,WiMAX整个网络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客户端:包括SS(Subscriber Station,用户台)或MS(Mobile Station,移动台),用户使用该设备接入WiMAX网络。
(2)接入业务网:ASN(Access Service Network,接入业务网)定义为WiMAX终端提供无线接入服务的网络功能集合。ASN包含了BS(BaseStation,基站)和ASN-GW(ASN Gateway,ASN网关)网元。其中BS网元 的主要功能为:提供BS和MS的L2连接、无线资源管理等等;ASN-GW网元的主要功能为:为MS认证、授权和计费功能提供客户端功能,为MS提供L3信息的Relay功能(如IP地址分配)、ASN内切换等。
(3)连接业务网:CSN(Connectivity Service Network,连接业务网)定义为WiMAX终端提供IP连接服务。CSN所提供的主要功能为:MS的IP地址分配、Internet接入、AAA proxy或者server、基于用户的授权控制等。
WiMAX中的各逻辑实体间通过从R1到R6的接口来进行通信,各网元及接口关系如图1所示。
ASN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保WiMAX终端与WiMAX基站之间二层连接的建立;无线资源管理;网络发现以及WiMAX用户网络业务供应商的最优选择;在代理移动IP模式下,充当代理服务器控制WiMAX用户的认证、授权以及计费消息;为WiMAX终端三层应用连接的建立提供中继。
CSN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WiMAX用户会话分配IP地址;提供互联网接入;充当认证授权计费代理服务器或者认证授权计费服务器;基于用户签约数据进行策略和访问控制;支持ASN与CSN之间隧道的建立;支持WiMAX用户话单的生成以及跨运营商之间的WiMAX业务结算;支持CSN之间漫游隧道的建立;支持ASN之间的移动性;支持多种WiMAX业务,例如基于位置的业务、端到端业务、多媒体广播与多播业务等等。
现有技术中的WiMAX标准组织在定义了WiMAX和3GPP(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网络interworking(融合)系统,该系统最大程度的重用了3GPP组织定义的3GPP和WLAN(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无线局域网)网络interworking的I-WLAN系统。该系统的架构如图2所示,各主要功能实体介绍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45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玻璃器皿类模具润滑燃烧器
- 下一篇:制动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