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传输装置与控制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87875.7 | 申请日: | 2007-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61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 发明(设计)人: | 翁茂贺;廖霞滨;吴俊松;陈俊太;庄文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3/38 | 分类号: | G06F13/38;G06F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传输 装置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数据传输装置与控制方法,尤指一种数据复制或备份的装置,以及控制其数据传输连接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时代大量数据的产生与流通,数据的备份、复制等的需求愈来愈多,如光盘的大量烧录复制,或是计算机、网络数据的储存备份、硬盘系统还原、多个磁盘驱动器间的数据复制等,都可通过拷贝机或备份控制系统来处理。目前市面上的拷贝机是由一控制器与多数个硬盘机或光驱所组成,通过控制器使硬盘机或光驱之间数据复制或烧录。
随着高速序列传输接口技术的发展,序列SCSI(SAS,Serial Attached SCSI)控制接口,以及串行先进技术附加(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Attachment)控制界面也被应用在新一代的拷贝机或数据备份系统上,与IDE并行接口相比,可提供还快的传输速度。
独立操作式的SATA或SAS接口的拷贝机是将多数个SATA或SAS硬盘机或光驱通过SATA或SAS传输线连接到SATA或SAS控制器,以进行磁盘驱动器之间的数据复制或烧录。此高速序列接口的拷贝机只能独立运作,若需将其中一台的SATA或SAS磁盘驱动器直接连接至计算机使用,以进行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目前的系统尚无法达到此一功能,因此无法提供使用者多功能性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用以克服上述缺陷。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是包含一高速序列传输接口(SATA或SAS接口)的控制单元、至少一个连接至所述的控制单元的第一储存装置与至少一个第二储存装置,所述的这些储存装置都为高速序列传输接口(SATA或SAS接口);以及至少一个转接器,用以切换数据传输路线,各转接器是通过一第一传输线与一控制线路与所述的控制单元连接,一第二传输线与所述的第二储存装置连接,以及通过一第三传输线与计算机连接。
当需要与计算机连接传输数据时,控制单元可经由所述的转接器令第二储存装置与计算机联机进行数据传输;或是经由所述的转接器令第二储存装置联机至所述的控制单元,以切换成一可独立操作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以进行第一储存装置与第二储存装置之间的数据传输。所述的转接器的数量是配合第二储存装置的数量而设置,任何一个储存装置欲与计算机连接,即须连接至一个转接器,并经由转接器连接至计算机。
本发明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分为自动侦测模式与手动模式,当设定为自动侦测模式时,所述的控制单元侦测第三传输线是否连接计算机,当第三传输线连接计算机时,所述的转接器自动将第二储存装置连接至计算机,以进行第二储存装置与计算机间的数据传输。当侦测到第三传输线未连接计算机时,转接器自动将第二储存装置连接至控制单元,以切换成可独立操作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以进行第一储存装置与第二储存装置之间的数据传输。
当设定为手动模式时,由控制单元产生一控制信号经由所述的控制线路来切换所述的转接器。当要与计算机连接时,控制信号切换所述的转接器,让第二储存装置与计算机连接,使计算机能读取第二储存装置。当要做为一可独立操作的数据传输控制系统时,所述的控制信号切换所述的转接器,让第二储存装置经由所述的转接器来连接控制单元,令第一储存装置与第二储存装置之间可进行数据传输,以提供数据备份或烧录等功能。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经由配设一可切换数据传输路线的转接器,使高速序列传输接口(SATA或SAS接口)的数据传输装置可独立操作,也能与计算机连接,以提供还强大的功能,并使数据传输路线的切换还为快速、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自动侦测模式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手动模式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控制单元;20-第一储存装置;30-第二储存装置;40-转接器;51-第一传输线;52-控制线路;53-第二传输线;54-第三传输线;60-计算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信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78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