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多媒体接口的时钟的产生装置及其相关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67902.4 | 申请日: | 2007-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0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 发明(设计)人: | 童旭荣;管继孔;周裕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N5/00 | 分类号: | H04N5/00;H04N5/76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蒲迈文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多媒体 接口 时钟 产生 装置 及其 相关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指一种时钟产生装置,尤指一种应用于多媒体接口的时钟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高解析多媒体接口(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HDMI)是一种传输影音数据的接口,其中HDMI的接收端所接收的信息只包含有图像时钟的频率信息,因此在回复声音时钟的频率时,需依据下列方程式来求得:
N×fv=CTS×128×fa 方程式(1)
其中fv是指图像时钟的频率,fa是指声音时钟的频率,而N与CTS分别为包含于信息框(information frame)中的参数。一般已知技术先会将图像时钟的频率fv进行除频运作以得到具有fv/CTS频率的信号,再将该信号经由锁相回路的运作(回路路径上放置有除频模块并执行除频参数为N的除频运作,以得到具有N*fv/CTS频率的信号,最后再将此信号经由除频参数为128的除频运作来得到具有N*fv/(CTS*128)的频率的信号。然而,由于参数N与CTS需要具备有足够的精确度,在HDMI规格书中定义此二参数为20位。在精确度要求更多的情形下,参数N约须为11648,而参数CTS亦于数万至数十万间,因此,若欲以已知的PLL来完成倍频数如此高的频率,在电路设计上有极大的困难,且亦受到噪声的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多媒体接口的声音时钟产生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多媒体接口的声音时钟产生装 置,该产生装置利用多个除频模块来达到分散除频运作可提升抗噪声干扰的能力。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多媒体接口的声音时钟产生装置,该产生装置利用动态相位调整以提升声音时钟的精确度。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多媒体接口的声音时钟产生装置,利用分散除频运作与动态相位调整来产生声音时钟,以提升抗噪声干扰的能力以及输出时钟的精确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多媒体接口的时钟产生装置,包含:第一除频模块,用来接收该多媒体接口的图像时钟并使用第一除频参数来除频该图像时钟以输出第一时钟;锁相回路,耦接于该第一除频模块,包含:相位/频率检测器,用来比较该第一时钟与反馈信号以产生比较结果;可控制振荡电路,用来依据该比较结果产生第二时钟;以及第二除频模块,用来接收该第二时钟并使用第二除频参数来除频该第二时钟以输出该反馈信号;以及第三除频模块,耦接于该锁相回路,用来接收该第二时钟并使用第三除频参数来除频该第二时钟以产生输出时钟,其中该输出时钟是与该多媒体接口的声音时钟相对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接口的时钟产生方法,包含:接收该接口的数据信号,并暂存于数据缓冲器中;接收该接口的时钟信号并使用第一除频参数来除频该时钟信号以输出第一时钟;比较该第一时钟与反馈信号以产生比较结果;依据该比较结果产生第二时钟;以及依据该第二时钟与第二除频参数来输出该反馈信号;以及依据该数据缓冲器的数据量以输出相位调整量来调整该第二时钟的相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接口的时钟产生装置,包含:数据缓冲器,用以暂存该接口的数据信号;相位/频率检测器,用来比较第一时钟与反馈信号以产生比较结果;可控制振荡电路,耦接该相位/频率检测器,用来依据该比较结果产生第二时钟;以及第二除频模块,耦接该可控制振荡电路,用来接收该第二时钟并使用第二除频参数来除频该第二时钟以输出该反馈信号;以及相位调整电路,耦接该数据缓冲器,用来依据该数据缓冲器的数据量以产生相位调整量来调整该第二时钟的相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声音时钟产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微调电路决定微调量的运作示意图。
[主要元件标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679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