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和植物同位复合净化臭气废气的方法及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56561.0 | 申请日: | 2007-1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4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 发明(设计)人: | 泮进明;应义斌;田红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D53/84 | 分类号: | B01D53/8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怀禹 |
| 地址: | 310027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植物 同位 复合 净化 臭气 废气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臭气、废气的净化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微生物和植物同位复合净化臭气废气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臭气和废气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普遍存在于工农业生产、环境工程处理设施以及日常生活中,已成为世界七大环境公害之一。我国的畜禽养殖、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食品化工、橡胶皮革行业等工农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气和臭气已对一些地区的大气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其中的有害物质严重危害着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臭气废气的成分随着产生源的不同而殊异,如畜禽养殖场的臭气以氨气、硫化氢、胺、低级脂肪酸等为主,成分达上百种。这些臭废气对养殖动物和人体的危害很大,如氨气常被溶解或吸附在潮湿的地面、墙壁及动物的黏膜上,刺激外黏膜并引起黏膜出血、喉头水肿等问题,进入呼吸道的氨气会引起咳嗽、气管炎和支气管炎、肺水肿出血等症状。动物在氨的长期作用下,体质变弱,抵抗力差,采食量、生产力都会下降。在废水废物处理的过程中,如污水处理厂、固体垃圾填埋场、堆肥场、垃圾焚烧厂、厌氧发酵系统等,都会进一步产生成分更加多样、更加复杂的臭气废气。臭气废气更是工业产生中最大难题之一,各种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污染成分已对全球环境带来致命的破坏。
臭气废气成分的复杂性使得理难度极大,传统的臭气废气处理方法主要是物理、化学法,如物理吸附法、化学吸收法和催化燃烧法等,这些处理方法投资大、操作复杂、运行成本高,而且还很可能造成难以再治理的二次污染,如物理吸附法中达到饱和后的吸附材料需要频繁更替,处理这些废弃的吸附材料难度很大;化学吸收法要消耗大量的化学品,其生成物如不经处理同样会污染环境。尤其是对一些低浓度的臭气废气,由于其中的有机物的浓度太低,已无回收价值,使用传统方法净化处理难度大、费用高。
生物过滤法是臭气废气处理领域新出现的技术,因其成本低、操作简单、技术清洁、无二次污染而受到青睐,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传统的物理、化学法相比,生物过滤法更适用于大流量、低浓度的臭气废气处理。生物过滤的原理是利用各种微生物将臭气废气中的各种有害成分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如硝化细菌可以将氨气转化为硝酸盐,硫化细菌可以将可以含硫的物质转化为硫酸盐,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在目前的研究中,生物过滤法都以单独的形式加以应用,因此不可避免存在这样的问题:(A)微生物将各种有害成分转化为无害物质,这些新生成的产物仅小部分被微生物用于构建新的生命体,其余大部分存留下来,未加以利用而被浪费,这些积累的新物质含量过高时也会使抑制微生物的功能,也可能使局部区域的环境受到污染,更为严重的是,累积的新物质会使微生物赖以生长的基质达到饱和状态而失效,不得不进行更换;(B)微生物需要很好的环境才能迅速生长和发挥最佳功能,在自然界中微生物往往与各种植物、小型动物等共生共荣,微生物将各种有机物降解为各种无机物并被植物吸收利用,而植物的根际呼吸、保湿、固土等作用则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土壤”,目前的研究都未能提供这样的环境。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利用生物过滤法处理臭气废气时新生成的产物无法被利用而累积并抑制微生物功能、污染局部环境、使基质饱和而失效、以及微生物缺少共生的植物而无法获得良好生长环境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和植物同位复合净化臭气废气的方法及系统,利用微生物和植物构建同位复合生物过滤器,使用时将臭气废气从生物过滤器底部输入,生长在其中的微生物将臭气废气降解,降解生成的物质被植物吸收,臭气废气得以彻底净化,运行过程中定期喷洒水以保持基质湿度,多余的水加以收集并循环用于喷洒。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本发明的微生物和植物同位复合净化臭气废气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65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