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粘结缝形成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52938.5 | 申请日: | 2007-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90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 发明(设计)人: | S·范布罗伊格尔;W·巴克惠斯;A·比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电气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3D1/06 | 分类号: | F03D1/06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祥夌;杨松龄 |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粘结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待粘结到一起的两个部件之间形成粘结缝(bondline),尤其涉及在风力涡轮机转子叶片的两个外壳之间形成粘结缝。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备用能源的风力已引起大量关注。风力涡轮机用来将动态的风能转变成电能。为此目的,实用类的风力涡轮机具有风力转子,风力转子通常配备三个巨大的转子叶片用以从风中吸收动能。这些转子叶片的典型长度处于10-100米的范围内。转子叶片存在不同的设计但典型地由纤维增强材料制成,如玻璃纤维、碳素纤维、芳香尼龙纤维或其类似物。此外,风力涡轮机转子叶片典型地为组合设计,也就是叶片本体由粘结到一起的两个叶片外壳制造而成。
目前用于将叶片外壳粘结到一起的方法如下所示。将适合的粘合剂施加到一个或两个叶片外壳的表面上,然后将叶片外壳例如通过将外壳彼此紧接着放置而产生接触。因此,用于装配叶片外壳的为不受控力。这种传统的工艺仅仅提供对形成在叶片外壳之间的粘结缝的最小限度的控制。此外,对大量粘合剂的需求增加了转子叶片的成本和重量。
发明内容
鉴于上文所述,提供了一种用于在叶片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之间形成粘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在所述第一叶片外壳和第二叶片外壳之间形成空腔以及将粘合剂填充到所述空腔内用以在所述第一叶片外壳和第二叶片外壳之间形成粘结缝。
通过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并结合附图,可以清楚本发明的另外的方面、优点和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叶片的第一半和第二半之间形成粘结缝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在至少第一叶片半内提供长形的凹部;将第二叶片半邻接在所述第一叶片半上,使得通过所述长形的凹部在所述第一叶片半和第二叶片半之间形成空心空间;以及将粘合剂注入或灌输到所述空心空间内用以在所述第一叶片半和第二叶片半之间形成粘结缝。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叶片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之间形成粘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在至少第一叶片外壳内形成开槽;在所述开槽内放置可膨胀的粘合剂;将第二叶片外壳放置在所述第一叶片外壳上使得通过所述容纳可膨胀的粘合剂的开槽在所述第一叶片外壳和第二叶片外壳之间形成空腔;以及使得所述可膨胀的粘合剂膨胀用以在所述第一叶片外壳和第二叶片外壳之间形成粘结缝。
根据本发明不同方面的两种方法提供了对在待装配的零件之间形成粘结缝的较好控制。详细地讲,引导粘合剂并将其保持在当装配外壳时所形成的空腔内。此外,空腔的大小和截面形状可鉴于待装配的零件以及在叶片运行期间这些零件上的负荷而预先确定。因此,本发明较好地提供了对粘结缝形成过程的控制。此外,能够降低所使用的粘合剂数量以便节约转子叶片的成本和重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用于风力涡轮机转子叶片的外壳。叶片外壳包括形成在粘结缝区的开槽,使得所述开槽由互补的叶片外壳覆盖时形成空腔。
附图说明
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说明书的剩余部分包括参照附图,更加详细地阐明了本发明其中包括最佳实施方式的完整且使之能够实现的公开,在附图中:
图1为风力涡轮机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风力涡轮机的转子叶片。
图3为图2所示的转子叶片沿线A-A的截面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转子叶片的叶片外壳的截面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不同实施例的叶片外壳的细节。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外不同实施例的叶片外壳的细节。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外的实施例的配置的截面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方法。
图10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的配置的截面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方法。
元件符号说明:
100风力涡轮机
110塔架
120舱
130毂
140转子叶片
500粘合剂
510未膨胀的粘合剂
520已膨胀的粘合剂
550紫外光、热等
800注射器
810粘合剂容器
820管口
830泵
900软管
910管口
1410叶片本体
1412第一叶片外壳
1414第二叶片外壳
1420叶片根部
1430叶片顶端
1440前缘
1441壳体
1442接触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电气公司,未经通用电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29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