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态控制DSL设备端口速率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52543.5 | 申请日: | 2007-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9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 发明(设计)人: | 孙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Q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许志勇;颜 涛 |
| 地址: | 518057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控制 dsl 设备 端口 速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讯技术类,尤其涉及一种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 数字用户线)动态策略调整技术。
背景技术
在基于分组交换、多种业务并存的下一代网络中,如何为具有不同服 务质量要求的各种业务提供相应的QoS保证是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一个关键性要求,也是目前业界研究的一个焦点。ITU-T的 E.800对QoS的定义是“决定用户对服务满意程度的业务性能的综合效 果”。进一步说,QoS包括两层含义:业务性能和业务差别。对业务性能 的保证应该是端到端的、连续的、可预测的、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体现 业务性能的关键网络层参数有时延、抖动和丢包率。
在端到端的QoS框架中,核心问题就是在多接入技术和多管理域的网 络环境中如何使有限的网络资源最优化以支持多种业务的不同QoS要求。 因此,网络必须在资源分配和业务传递上足够灵活和智能,而不能像消极 的、需要端用户来适应的传统的尽力而为的Internet那样。
而且由于DSL的线路实际的带宽,不但与线路配置有关,还与线路实 际的状况(包括长度,周围干扰等因素)有关。因此,如何按照QoS策略 控制和管理一系列网络行为,尤其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资源控制和管理,成 为IP网络提供QoS的一个关键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动态控制DSL设备端口速率 的方法,以解决如何可以实现获得DSL端口当前实际的协商速率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态控制DSL设备端口速 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对至少由BRAS设备、交换机和DSL设备组成的网络将该BRAS 和DSL之间支持控制协议,并由BRAS设备上的控制器实现对所述DSL 设备的触发和请求控制;
(2)所述DSL设备中的报告/执行功能模块传送一个消息将该DSL 设备的基本信息、以及该DSL设备和终端设备的协商结果发给所述BRAS 设备;
(3)当DSL设备端口增加或减少时,该DSL设备通过其报告/执行 功能模块传送一个包含当前的DSL设备的基本信息的消息给BRAS设备, 所述BRAS设备根据该消息和步骤(2)的协商结果,对DSL设备端口速 率进行控制。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1)中所述控制协议,为通过在IP 层或者TCP/UDP层扩充GSMPv3协议来实现的控制协议。
其中,步骤(1)中所述交换机支持Ethernet网络或ATM网络;
其中,步骤(3)中所述消息为GSMP PORT UP EVENT消息;
步骤(3)中所述DSL设备的基本信息,包括:线路类型、端口状态、 实际速率、最小速率、最大速率、低功耗下最小速率;
其中,所述DSL设备为网络节点设备或二层交换机设备;
其中,所述步骤(3)进一步包括:
当DSL设备端口增加或减少时,该DSL设备通过其报告/执行功能模 块传送一个包含当前的DSL设备的基本信息的消息给BRAS设备,所述 BRAS设备回应一个确认消息并根据接收消息和步骤(2)的协商结果,对 DSL设备端口速率进行控制。
采用本发明可以动态获得当前DSL与用户协商的端口速率,从而为 QoS控制提供一个更加接近实际速率的参考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动态控制DSL设备端口速率的方法的 应用网络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动态控制DSL设备端口速率的方法流 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述内容作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态控制DSL端口协商速率的方法。通过本 方法,可以实现获得DSL端口当前实际的协商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525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