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茵陈蒿汤制剂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46150.3 | 申请日: | 2007-08-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1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 发明(设计)人: | 曾雄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雄辉 |
| 主分类号: | A61K36/744 | 分类号: | A61K36/744;A61K9/16;A61K9/14;A61K9/20;A61K9/48;A61P1/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312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茵陈蒿 制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茵陈蒿汤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茵陈蒿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幼苗。
茵陈蒿是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幼苗密被白色细柔毛,老时脱落;茎直立,多分枝。基生叶有柄,2~3裂羽状全裂或掌状分裂,最终裂片线形;花枝的叶无柄,羽状全裂成丝状。头状花序圆锥状,花序直径1.5~2mm;总苞球形,总苞片3~4层;花杂性,每一花托上着和两性花和雌花各约5朵,均为淡紫色管状花,雌性花较两性花稍长,中央仅有一雌蕊,伸出花冠外,柱头2裂呈叉状;两性花聚药,雌蕊1,不伸出,柱头头状,不分裂。瘦果长圆形,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茵陈蒿功能主治为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
茵陈蒿含具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即6,7-二甲氧基香豆精含率因季节而异,开花期最高,达1.98%,以及绿原酸和咖啡酸。全草含精油约0.27%;果穗中精油较多,含率达1%。其成分有:β-蒎烯,茵陈炔酮,茵陈烯酮,茵陈炔,茵陈素。还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为硬脂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褐煤酸。灰分中含氯化钾。种子中也含蒿属香豆精及氯化钾。
大黄的来源为蓼科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或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 Maxim.ex Balf.以及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根及根茎。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地,主要为栽培,产量占大黄的大部分;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地区,野生或栽培。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省,栽培或野生,产量较少。大黄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根茎横切面:具髓部维管束的异常构造。
大黄的有效成分主要有:游离蒽醌衍生物: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甲醚(physcion)等;结合性蒽醌衍生物:游离蒽醌类的葡萄糖苷或双蒽酮苷,系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双蒽酮苷为番泻苷A、B、C、D、E、F(sennosid A、B、C、D、E、F)等,泻下作用强。大黄苷(rheinoside A、B、C、D),亦为泻下成分。鞣质类物质约5%: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d-儿茶素等,为收敛成分。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山栀子、黄栀子等。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栀子主要用于:
1.热病烦热。本品苦寒清降,清泻三焦火邪,有清心除烦之效。
2.湿热黄疸。因其能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疸。
3.血热吐衄。
4.疮疡肿毒,跌打损伤。《本经》载,栀子“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疮腹鼻,白癞赤癞疮疡”。《本草衍义补遗》曰:“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现代研究证实,栀子含栀子素、栀子甙、去羟栀子甙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等。栀子煎剂及醇提取液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能降低血中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对溶血性链球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有解热、镇痛、镇静、降压及止血作用。
茵陈蒿汤的处方源自《伤寒论》:“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茵陈蒿汤由茵陈蒿、栀子和大黄三味药组成。
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君;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
近几十年来,中草药的生产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传统中药往往被认为有效成分含量低、杂质多、质量不稳定,因此用药多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不能与现代医学接轨。为解决这个问题,中药必须走提取和纯化的道路。中药的提取包括浸出、澄清、过滤和蒸发等许多的单元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茵陈蒿汤制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基础处方来源于茵陈蒿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雄辉,未经曾雄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461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电视旋转底座
- 下一篇:带有弹性元件的电连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