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取植物中化学成分的装置及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34581.8 | 申请日: | 2007-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4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 发明(设计)人: | 孙立荣;余向阳;刘贤金;沈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 主分类号: | B01D11/02 | 分类号: | B01D11/02;B01D29/82;G01N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素卿 |
| 地址: | 210014***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取 植物 化学成分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提取植物中化学成分的装置及方法,属于化学分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植物化学成分残留物快速提取技术。
背景技术
从植物样品中提取待测化学成分是分析检测的关键。现用的提取与过滤装置是两个独立的单元,样品在提取瓶提取,通过过滤装置转移至滤液收集瓶,整个提取过程周期较长,样品要经过多次转移,易造成待测目标物损失,尤其对于痕量成分,多次转移提取很可能造成待分析目标物的丢失,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集提取与过滤于一体,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提取效率高的提取装置和方法。
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装置,它包括柱体、柱塞杆、过滤筛板、旋塞,所述柱塞杆位于柱体内部上端,可拆卸,样品提取时将其从柱体中拔出,过滤时插入柱体中,加压使样品液滤出。所述过滤筛板位于柱体内部下端,旋塞位于柱体外部下端,提取时旋塞置关闭位置,过滤时旋塞置打开位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快速提取植物中化学成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将粉碎的待测样品加入本发明提供的提取装置中;
(2)根据待测定目标物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提取溶剂;
(3)在14000~22000r/min转速下高速搅拌0.5~2min;
(4)打开旋塞,插入柱塞杆加压过滤至滤液收集容器;
(5)滤渣重复步骤(2)-(3)2~3次,合并滤液待浓缩净化与检测。
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快速提取植物中化学成分的装置及方法,将样品提取与过滤集于一个装置中,能够减少样品在转移提取过程的损失;根据待测定目标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提取溶剂,可满足不同目标物分析需求;同时,通过外部加压过滤,提高过滤速度,整个提取过程仅需10~20min。提取效果与常规方法相一致,农药回收率可达76%~109%,可满足残留检测需要。因此,本发明适用范围广,使用方便快捷、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提取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柱体,2、柱塞杆,3、过滤筛板,4、旋塞
图2提取、过滤常用方法与本发明实施效果比较:虚线为常用方法效果,实线为本发明方法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该提取装置整体外形类似注射器,由柱体1、柱塞杆2、过滤筛板3和位于底部的旋塞4构成。柱体1和柱塞杆2由聚丙烯材料制成,容积根据需要,有10~100ml。提取时拆去上端柱塞杆2,由柱体1上端口加入样品和提取溶剂,过滤时插入柱塞杆2,加压将样品提取液由柱体1底端出口滤出。过滤筛板3由聚丙烯纤维滤板制成,厚度2mm,其上的网孔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能够起到过滤和阻隔的作用。旋塞4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在提取样品时关闭,过滤时打开。
下面以梨中氰戊菊酯农药为提取检测对象,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去掉柱塞杆,旋塞置关闭位置。
第二步:取5g打碎的梨样于提取柱内,加入20ml乙腈,混合均匀。
第三步:用匀浆机在12000r/min转速下匀浆1min。
第四步:打开旋塞,插入柱塞杆,加压将样品提取液过滤至100ml锥型瓶。
第五步:小心取下柱塞杆,关闭旋塞,加入10ml乙腈。
第六步:重复第三步~第四步2~3次,合并滤液,旋转浓缩后净化,用气相色谱检测。
实施效果:见图2。
采用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提取效果与常规方法相一致,对于梨中菊酯类农药的平均回收率达78.51%~101.59%,相对标准偏差10.36%~14.23%,有机磷类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76.21%~109.75%,相对标准偏差10.96%~16.58%,符合残留检测要求。
表1本装置用于提取梨中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残留回收率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45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