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硒松花粉的生产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31853.9 | 申请日: | 2007-09-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9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林;钱进;王春山;李玉峰;钱海燕;凌中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华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L1/076 | 分类号: | A23L1/076;A23L1/29;A23L1/304;C05F11/00;A01C21/00 |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宣圣义 |
| 地址: | 239300安徽省天***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松花粉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松花粉为载体,通过生物转化获得有机硒松花粉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硒是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在体内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衰老和防治肿瘤的作用。缺硒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降低,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联,补充适量硒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因此受到广泛重视。根据中国营养学会于1988年提出的,成人每日膳食硒供给量(RDA)为50ug。而在补硒抗癌等干预实验中,每天补硒剂量为200ug,所用的硒为Na2Seo3和硒酵母。硒在体内主要通过硒酶和硒蛋白发挥生物功能。
目前用于补硒的化合物主要为无机硒化合物如Na2Seo3等。无机硒化合物相比于有机硒毒性较大,而有机硒的生产条件苛刻、价格昂贵,目前得到有机硒的方法通常为利用一些对硒高适应性和高转化率的植物、高等真菌的自身转化,但缺丰富的营养源。
松花粉自古就作为滋补强身、养颜、防病的食物和药物。研究证实松花粉营养价值较高,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具有提高免疫力、保护肝脏以及抗肿瘤等功能,是补充人体必需氨基酸的极好来源。
我国松花粉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由于对其开发利用的力度不够,致使相当大的一部分松花粉白白流失、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加大对松花粉开发利用的力度,并能够进一步提升松花粉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有机硒松花粉的生产方法。
其技术方案是:一种有机硒松花粉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A)EM菌株生物液的制备:在M菌株原液中,加入红塘和水,M菌株原液与红塘和水的重量配比为:1∶0.5∶10;在20-25℃条件下培养7-15天,得EM菌株生物液;
B)有机硒生物液的制备:将硒酸盐分批添加到EM菌株生物液中,直至添加到生物液中的有机硒含量为0.12%时为止;经发酵后即得有机硒生物液;
C)有机硒剂的制备:在上述的有机硒生物液中加入玉米芯和吸水保水剂,有机硒生物液与玉米芯和高效吸水保水剂的重量配比为1∶0.3-0.4∶0.1-0.2,经搅拌制得有机硒剂;
D)有机硒剂的施用:选择15-25年树龄的马尾松,在距离树干50-100cm的圆周范围外,打洞基施上述的松花粉富硒剂,然后,用薄膜覆盖洞口,以防雨水冲流;
E)有机硒松花粉的获得:在马尾松开花时节,经采摘、摊晒、干燥、去杂后,即可获得硒的含量为10-50mg Se/kg的有机硒松花粉。
上述有机硒松花粉经破壁后可以制备成粉剂、片剂、针剂、胶襄剂和口服液等多种剂型,以满足各种年龄段及各种健康状况人群服用的需要。
其技术效果:本发明有机硒松花粉的生产方法,通过微生物将无机硒转化为人体容易吸收的有机硒;再以农作物的秸杆作基质,加上高效吸水保水剂,制成有机硒剂;最后,通过合理的栽培、生物转化,即可获得硒含量为10-50mg Se/kg的有机硒松花粉。与普通的松花粉相比,其硒的含量要比普通松花粉的0.1mg Se/kg高100-500倍,从而大大提升了松花粉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使其在食品、保健品、医药、医疗用品等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而且,这种硒是一种有机态型,较为稳定、安全。另外,本发明的工艺流程易于掌握,便于操作;其所需的原料易于采购,成本低廉,产品的附加值高;其对于林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以及对于提高林区农民的收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EM生物液的制备:取M菌株原液5kg,投入红塘2.5kg、水50kg,在20-25℃条件下培养7-15天,得EM菌株生物液。
有机硒生物液的制备:将浓度为0.15%的硒酸盐分批添加到上述的EM菌株生物液中,硒酸盐首次投入的量为25ug/ml;以后,在发酵过程中每间隔6-12小时,依次添加50ug/ml、75ug/ml、100ug/ml...的量,直至添加到生物液中的有机硒含量为0.12%时为止;在温度为20-25℃的条件下,发酵7天后即得有机硒生物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华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华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318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物细胞搅拌式生物反应器连续灌注培养装置
- 下一篇:CMOS图像传感器的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