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钉扣缝纫机的进给量调节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26094.7 | 申请日: | 2007-07-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4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 发明(设计)人: | 吉田文彦;小田洋;小野安志;椎名隆行;坂本真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JUKI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D05B35/00 | 分类号: | D05B35/00;D05B3/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缝纫机 进给量 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钉扣缝纫机的进给量调节装置,其适合一边移动纽扣和被缝制物,一边将纽扣缝制在被缝制物上的钉扣缝纫机。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现有的能够在被缝制物上缝制纽扣的钉扣缝纫机。作为该现有的钉扣缝纫机,已知其具有纵向进给机构,用于使纽扣及被缝制物在沿缝纫机底座的长度方向的前后方向上移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图3表示现有的钉扣缝纫机的纵向进给机构102的要部。该纵向进给机构102具有凸轮轴103,其由从未图示的缝纫机主轴(上轴)传递的旋转而被旋转驱动,在该凸轮轴103上安装进给凸轮104。而且,进给凸轮104通过缝纫机主轴而与针的上下移动同步,例如,如果缝纫机主轴进行1次旋转,则进给凸轮104随凸轮轴103而进行1次旋转。另外,进给凸轮104在形成为圆板状的凸轮主体105的外周面上,沿圆周方向形成环状的凸轮槽106。
在上述进给凸轮104的上方,配置板状的摆动杠杆(摆动部件)108,其平面大致形成双臂曲柄状。作为该摆动杠杆108的中间部的曲折部分(基部)108a,被固定在缝纫机底座132(图4)上的支点轴109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撑。另外,摆动杠杆108具有:平板状的驱动臂部110,其从上述曲折部分108a向凸轮主体105侧延长;以及随动臂部111,其从上述曲折部分108a向后述的进给量调节杠杆114侧延长。上述随动臂部111形成圆弧状的侧面(导向部)111a、111a。
在驱动臂部110的自由端部上,作为随动节的滚轴112以其前端面向下方的方式安装,在滚轴112的前端部分上,配置未图示的凸轮滚子,其与进给凸轮104的凸轮槽106嵌合。而且,通过凸轮滚子随着进给凸轮104的旋转而沿凸轮轴103的轴方向移动,摆动杠杆108以支点轴109为中心,在预先设定的角度范围内摆动。
上述随动臂部111经由进给调节滑块113而与进给量调节杠杆114连结,该进给调节滑块113沿导向部111a、111a的长度方向可自由移动,该进给调节滑块113可自由旋转地安装在进给量调节杠杆114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的下表面上,与随动臂部111的导向部111a、111a嵌合,该进给量调节杠杆114整体形成板状。
上述进给量调节杠杆114在图3的左侧表示的一端上设置连结部116,其顺序经由连杆115a及连杆115b而与进给台117的基部连结,该进给台117作为配置在缝纫机底座132上的移动体,在进给台117的前端部分上,通过螺栓等安装推压下板118的基部。另外,上述导向部111a、111a形成以缝制开始位置上的连结部116为中心的圆弧状。另外,进给量调节杠杆114在图3的右侧表示的一端成为由人手操作的操作部119,通过操作该操作部119,可以使进给量调节杠杆114以连结部116为中心进行转动操作。另外。在进给量调节杠杆114的进给调节滑块113和操作部119之间的大致中间部分的一侧端部上,形成肋状凸部120,其沿进给量调节杠杆114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厚度方向大致正交地向上方突出。另外,作为连杆,也有不使用2根连杆115a、115b而使用1根连杆的结构。
如图4所示,操作部119经由设置在进给调节板121上的长条状的杠杆插入孔122而向缝纫机架131的外部延伸。该进给调节板121被螺栓固定,以封堵在缝纫机架131的与针配置侧相对的后端侧上形成的未图示的开口部,在安装状态下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另外,在杠杆插入孔122的上表面上,以规定间隔配置多个凹口123,上述凹口123与凸部120可自由拆卸地嵌合。
另外,开口部是配置为使进给量调节杠杆114的操作部119向缝纫机架131的外部突出的部件,其设置在缝纫机架131的进给量调节杠杆114的操作部119的延伸位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JUKI株式会社,未经JUKI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60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