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板栗疫病菌的DNA打靶效率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0710120156.3 | 申请日: | 2007-08-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0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7 |
| 发明(设计)人: | 陈保善;蓝秀万;姚姿婷;商巾杰;林海燕;周燕;范云燕;何小丹;陈敏玫;陈美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K14/415 | 分类号: | C07K14/415;C12Q1/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 地址: | 530005广西壮族自治区南***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板栗 疫病 dna 打靶 效率 相关 蛋白 及其 编码 基因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板栗疫病菌的DNA打靶效率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背景技术
板栗疫病又称干枯病、胴枯病、溃疡病,是世界性病害。历史上曾在亚洲流行过,20世纪初曾使欧洲栗和美洲栗几遭覆灭。我国的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省都有发生,局部地方发病率高达60%。病株生势衰弱,栗果产量、质量明显下降,严重的全株死亡,是我国对内外检疫对象之一。
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是引起板栗疫病的病原真菌,属子囊菌亚门(Griffin G.1986.Chestnut blight and its control.Horticultural reviews.8:291-335.)。
要明确板栗疫病发病机制,首先要了解板栗疫病菌的基因功能,基因的功能决定了该菌的致病性、发病机制、耐药性等性状。
基因打靶是利用基因转移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引入细胞,通过外源基因与靶细胞染色体DNA序列间的重组,将外源基因定位整合入靶细胞染色体上的特定部位,使基因发生定位突变的技术。定位突变包括:基因缺失、基因置换、基因插入和点突变等。基因打靶使基因失活或使基因激活。其中,通过基因打靶使目标基因缺失或分裂失活,也称为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板栗疫病菌的DNA打靶(如基因打靶)效率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
本发明所提供的与板栗疫病菌的DNA打靶效率相关的蛋白,名称为CPKU80,来源于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是如下(a)或(b)的蛋白质:
(a)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b)将序列表中序列1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板栗疫病菌的DNA打靶效率相关的由(a)衍生的蛋白质。
其中,序列表中的序列1由7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自氨基末端第4至166位氨基酸残基为Ku70/Ku80N-端结构域(vWA_ku),自氨基末端第223至562位氨基酸残基为Ku-核心结构域(KU80),自氨基末端第604至726位氨基酸残基为Ku C-端结构域(Ku_PK_bind),与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MUS52(Ninomiya,Y.,K.Suzuki,C.Ishii and H.Inoue,2004Highly efficient gene replacements in Neurospora strains deficient fornonhomologous end-joining.Proc.Natl.Acad.Sci.USA 101:12248-12253.)在氨基酸水平上的一致性为47.0%,相似性64.0%。
所述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是指在序列1的上述三个结构域外进行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
为了使(a)中的CPKU80便于纯化,可在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的N端或C端连接上如表1所示的标签。
表1.标签的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201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影像监控区域设定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聚合度棉浆粕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