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热水器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15030.7 | 申请日: | 2007-1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2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 发明(设计)人: | 黄生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N6/00 | 分类号: | H02N6/00;F24J2/04 |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东峰 |
| 地址: | 361009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热水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供电及太阳能加热水暖系统,尤其是可以使得太阳能得到充分利用的一种集成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热水器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料资源正日益枯竭,且其不间断地开发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目前全球仍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当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频频告急,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资源,寻求经济发展的能源新动力。太阳能利用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房等热利用方式,这些热方式的利用大通过阳能电池光伏效应为基础驱动的。光伏效率较低是目前太阳能电池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太阳光被太阳能电池吸收以后,一部分经过光电转换变成电能,而另外一部分使得太阳电池发热而温度升高;对于太阳电池而言,温度升高使得其光电转换效率降低,从而太阳能的有效利用更少而电池发热量更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目前研究的热点聚光型太阳电池来说,电池的散热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太阳光经过数百倍的聚光后辐照在太阳电池片上,太阳电池只能将其中一部分转换为电能,其他部分都产生热量使得太阳电池温度升高,光电转换效率严重下降,其严重程度足以使太阳电池片烧毁。目前常用的散热方式是使用大的热沉和空气对流来散热,散热的效果不佳而且散失的大量热能并没有有效利用起来。
太阳能热水器是吸收太阳能的辐射热能,加热冷水提供给人们在生活、生产中使用的节能水暖设备,系统组成主要包括集热器、保温水箱、连接管道,集热器是系统中的集热元件,其功能相当于电热水器中的电热管;和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不同的是,太阳能集热器利用的是太阳的辐射热量,故而加热时间只能在有太阳照射的白昼。保温水箱和电热水器的保温水箱一样,是储存热水的容器;连接管道将热水从集热器输送到保温水箱、将冷水从保温水箱输送到集热器的通道,使整套系统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路。设计合理、连接正确的循环管道对太阳能系统是否能达到最佳工作状态至关重要。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如果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将会使得太阳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并且可以使得太阳电池高效、稳定的工作。
发明内容
对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集成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热水器系统,通过热沉对太阳能电池片进行降温,并通过太阳能水循环系统的管道的水对热沉进行冷却,使得太阳能电池片保持最佳的工作温度,同时通过热沉将太阳能电池片多余的热量传导至管道的循环水中。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成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热水器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系统和太阳能热水器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太阳能电池系统的太阳能电池片粘结在热沉上,太阳能热水器的水循环系统的管道通过热沉;太阳电池片多余的热量热传导至热沉,经过管道的水对热沉进行冷却并带走多余的热量。
本发明采用的太阳能电池可以是常规非聚光型太阳能电池,也可以是聚光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片可以是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化合物半导体、有机半导体或薄膜类型的太阳能电池。热沉可以是铜、铝、陶瓷或其他导热性能较好的热传导材料制成,热沉对于太阳能电池是散热器,而对于太阳能热水器的水循环系统而言是集热器;太阳电池片和热沉之间粘结可通过焊接、键合或镶嵌的方式,以保证太阳电池片和热沉之间热传导性能良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热沉与太阳能电池片的粘结,太阳能电池片多余的热量通过热沉散热,太阳能热水器水循环系统的水对热沉进行冷却,这样既可让太阳能电池片保持最佳的工作温度,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同时太阳能电池片多余的热量通过热沉对水进行加热,以提供生活用的暖水,提高人们生活品质,对于建设节能环保的小康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太阳能电池片;2.热沉;3.太阳能热水器的水循环系统;4.管道。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三安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50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