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棉花苗期病虫害的复方药剂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14509.9 | 申请日: | 2007-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3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 发明(设计)人: | 孙月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月红 |
| 主分类号: | A01N61/00 | 分类号: | A01N61/00;A01P3/00;A01N43/8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6300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棉花 苗期 病虫害 复方 药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化学,特别是一种防治棉花苗期病虫害的复方药剂。
背景技术
由于受地质条件、种植习惯影响,我国棉花连茬现象比较严重,连茬4--6年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地块甚至达10年左右,而且近年棉花播种后阴天多,气温低,严重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棉花苗期病虫害发生严重,棉苗死亡。棉苗死亡率在1.20%左右,较重年份达4%以上,较重地块达到12.40%,甚至有无出苗现象发生。危害棉花苗期的病虫害主要是棉苗立枯病,且常与棉苗炭疽病、红腐病混发。主要症状:棉花播种后至出土前若遭病菌侵害,就会导致烂种、烂芽,不能正常出土。出土后的棉苗在半月内也容易受到病菌的侵害,其症状为棉苗接近土表的根茎部处现黄褐色斑点,后呈长条状褐色凹陷,缢缩成蜂腰状,子叶萎垂,幼苗倒伏枯死。根茎部受害时,韧皮部腐烂呈深褐色纤维状。将病苗自土中拔出时,病部常有菌丝黏带的小土粒。传播途径:土壤中的病菌能附着在病残体或没有完全腐熟的堆肥中越冬,将直接侵染棉籽、幼苗。受害棉苗上产生的病菌菌丝可继续危害邻近的健苗,扩大再侵染。因此,发病时常造成棉田严重的断垄缺苗现象。病菌兼营寄生及腐生,可长期存活于土壤中。发病条件: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等条件密切相关,低温、高湿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所以在棉花播种后,若遇低温阴雨,或持续低温时间较长,土壤湿度大时,病虫害发生严重。若地温上升或土壤湿度降低,该病则停止发展。
目前主要防治方法:轮作倒茬、秋耕冬灌、精细整地、选用良种做好种子处理适期播种、对于发生病虫害的棉田要加强苗期管理减少病菌侵害棉苗和传播途径、中耕松土提高地温1--3℃、促进棉苗根系发育使其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但轮作倒茬受耕地的限制,中耕松土措施因实行地膜覆盖而影响实施。本发明的药剂主要是提供一种拌种药剂。
本发明经过配方筛选试验,确定药剂配方由恶霉灵、锐胜、腐植酸、增效剂、附着剂等活性组分及配套助剂系统构建组成,为药肥复合型,具有综合防治棉花苗期主要病虫害和调节棉苗生长的作用,配方合理,适用性强。
本发明配方能提高作物抗逆功能及免疫力,降解络合排除有害物质,激活有益基因,不仅可供给充足营养成分,还能调节棉花生理机能,抑制棉花立枯病、枯萎病病原孢子的生长,能有效保护棉苗免收早期蚜虫、蓟马等害虫为害,使棉花增强抗逆性能,从而有效地抑制棉花苗期病虫害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治棉花苗期病虫害的复方药剂,其特征在于由恶霉灵、锐胜、腐植酸、增效剂、附着剂等活性组分及配套助剂系统构建组成,为药肥复合型,经湿法粉碎和超微研磨等加工工艺生产出的悬浮型液体。具体是成分与重量比为:锐胜30%、生化黄腐酸40%、恶霉灵20%、新型强渗桂酮或月桂氮草酮1.2%、棉籽油或大豆油8%。
通过对棉花苗期病虫害的防治试验,该产品防治效果在95%左右,并且有增产26%以上的效果,既有药效,又有肥效。
具体实施方式
本产品采用以防为主,播种前拌种能达到防治立枯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等病菌侵害,杀灭枯黄萎病病菌。具体方式:
播种前拌种:按药种比例1:60拌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月红,未经孙月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145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功能性低聚木糖醇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防治棉花棉铃虫的复方药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