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道气体压力稳定调节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100261.0 | 申请日: | 2007-06-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0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 发明(设计)人: | 蒋毅;谌玉红;陈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17D3/01 | 分类号: | F17D3/01;F17D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耿小强 |
| 地址: | 100082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气体 压力 稳定 调节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气体压力稳定调节系统,尤指实验室用、具有实时监控功能的高精度管道气体压力稳定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管道压力稳定的调节系统,如中国专利号为95223675.3所公开的那样,主要是针对液体管道的压力控制,通过增加回路的方法调节供水量和压力,该方案的应用目标和适用对象为液体。而管道气体压力调节,特别是对于短时期内的压力稳定和调节系统的相关技术还未见报导。
鉴于以上情况,本发明针对目前市场上管道气体压力稳定系统的空白做了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道气体压力稳定调节系统,该系统是一种用于稳定燃气管道中工作气体压力的精细调节系统。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管道气体压力稳定调节系统,该系统包括压力监测系统和压力调节系统两部分;
所述压力调节系统包括:燃料罐,依次连接的第一减压阀和电磁开关,所述电磁开关与第一缓冲罐组相连接;所述第一缓冲罐组另一端一方面通过第二缓冲罐组与调节阀组相连接,然后与燃烧器连接;另一方面则通过通用减压器分别与安全引导火焰和点火器相连接;
所述压力监测系统包括气体压力传感器,该气体压力传感器设在所述压力调节系统中的第一缓冲罐组和第二缓冲罐组的顶部。
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罐组通过电磁开关和第二减压阀与补充燃料罐相连接。
根据气瓶的公称工作压力和管道工作压力,通过第一减压阀设定输气口压力与管道工作压力相同。
采用多缓冲罐组设计,气体经第一减压阀到达第一缓冲罐组,对管道气体进行第一次稳压;根据需要,管道气体进入燃烧器前设计相应的第二缓冲罐组进行再次稳压调节,维持工作期间压力恒定。
所述第一缓冲气罐组中每个缓冲瓶出气口均安装电磁开关阀,燃烧时根据管道气体的实际压力(气压表值)对各个电磁开关阀进行控制,实时调节进入管道的气体压力。
所述第二缓冲罐组通过电磁开关阀和第二减压阀设置补充燃料罐,在管道气压下降过快时通过第二减压阀开启电磁开关阀,提供快速的气体补充,确保管道压力稳定。
所述补充燃料罐中的气体经第二减压阀输送到第二缓冲罐组,与主管道燃气汇合,经调节阀组进入燃料器。
所述气体压力传感器对管道中的气体压力进行实时监测。
所述的管道气体压力稳定调节系统主要根据管道气体压力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调节缓冲气体输送管道流量。
在燃烧实验中,燃烧所产生的热流量稳定是系统实现的关键,为保证燃烧的精度及可重复性,需要燃气管道中的气体压力保持恒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进行燃烧实验时,可保证燃烧过程中间管道气体的压力变化小于10%,以产生稳定的燃烧,提供标准的燃烧热流量,实现可重复的燃烧实验。
通过管道结构设计、实时监控两者相结合实现管道内气体压力的恒定。特别应用于快速、精确燃烧系统中,当管道内气体在短时间内快速变化时,系统可减少气体压力的波动,用于维持管道气体压力的稳定。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管道压力稳定系统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管道气体压力稳定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图1是本发明的管道压力稳定系统框图。图2是本发明的管道气体压力稳定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中,101、102为燃料罐,103为第一缓冲气罐组,104为第二缓冲气罐组,105为第一减压阀,106为第二减压阀,107为调节阀,108为通用减压器,109为安全引导火焰,110为燃烧器组,111为点火器组,上述各部件之间均通过管道连接。
以丙烷为例,设计两个缓冲气罐组。管道中气体工作压力为3个绝对大气压(0.3Mpa),4秒燃烧时间内需保证管道压力降不超过10%,实现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002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