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WG无线收发机无效
| 申请号: | 200710032739.0 | 申请日: | 2007-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7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 发明(设计)人: | 周津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津诚 |
| 主分类号: | H04B5/02 | 分类号: | H04B5/02;H04L12/2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0095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wg 无线 收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收发机,特别是一种能兼容移动通信网络和WiFi无线局域网的用于家居设备控制的无线收发机。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
智能家居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提供舒适安全、高品位且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还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智能家居不再是一幢被动的建筑,相反,成了帮助主人尽量利用时间的工具,使家庭更为舒适、安全、高效和节能。此外,网络化的智能家居系统可以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窗帘控制、电话远程控制、室内外遥控、防盗报警、以及可编程定时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使生活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
在中国专利02276394.5公开了一种GSM家庭智能控制器,控制器能准确、及时地把紧急呼救等报警信号以GSM短消息的方式发送到用户手机上。
在中国专利200610111638.8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网络声像监控防盗报警器和用该报警器的自动门窗,它由多功能网络声像监控防盗报警控制器、自动门窗安全定位器、雨水传感器、烟雾传感器、风力传感器、入侵穿越防恐防盗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煤气液化气泄漏传感器、图像采集摄像头和驱动电机并联组成,且安装在窗门框上,通过门窗传动带连接驱动电机。由监控安全报警器控制自动门窗的开启、关闭。当发生警险时,报警器启动摄像并记录现场,将多路信号发送互联网、户主手机、物业、派出所报警、或向119、或向120呼救实时发出报警信息。
在中国专利200610114627.5公开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家用保安、环境监测报警系统,包含一台监测主机、一个基站、一个GSM/GPRS调制解调器,以及若干智能节点。该智能节点用于检测室内温度、湿度、火警,煤气泄漏、以及非法侵入。该智能节点由传感器板、微控制器单元、射频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组成,该基站和智能节点按sMAC、IEEE 802.15.4和ZigBee三种协议中的任一种进行通信,并由基站把智能节点的采样数据传送到监测主机。该监测主机设有监测应用软件,具有布防和撤防开关按钮,对基站进行控制,还具有手机号码键入和修改功能以及通过手机短信向用户报警的功能。
在中国专利03103294.X公开了一种可视化家居安防系统和进行实时监控、传输的方法。目的是采用无线通信方式互联的子母机系统,能实时检测到运动物体,并自动对运动目标进行拍摄。可视化家居安防系统由一个母机M和若干个子机Z构成,子机Z主要用于视频信号的获取,母机M主要用于通过通信网络将信号发送到服务器。在子机中数字视频信号经静止或活动图像编码算法处理、加密算法处理和视频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处理后,再进行图像压缩并发送到母机M;母机将接收到的经压缩的视音频信号经解密、解压缩和视频编码后直接显示输出或存储;或传输到家居安防系统的服务器,再传送到MMS手机、电子信箱或手持设备上。
在中国专利200310116702.8公开了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智能化家居控制系统,采用PIC16F877单片机作为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处理器,利用汇编语言编写控制程序。系统主要包括:网络通讯与控制单元,红外报警信号发生单元,电话语音报警单元,手机短信息报警单元,A/D采样单元以及各单元与单片机控制器的接口设计。各单元通过和PIC16F877单片机的接口由单片机程序控制,可以实现远程家庭安防报警、家庭状况的实时检测和远程智能家电控制等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津诚,未经周津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0327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