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680055979.6 | 申请日: | 2006-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3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 发明(设计)人: | 岛昌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通微电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1/336;H01L21/8238;H01L27/092;H01L29/423;H01L29/49 |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浦柏明;徐 恕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晶体管的沟道施加规定的变形(歪み)从而增加驱动电流,实现高速且低消耗电力的动作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半导体器件要求更细微化、高集成化,根据定标法则(scalingrule)的MOS晶体管的细微化处理已经近于最小界限。如果这样进行细微化,单纯栅长度的定标已经无法提高MOS器件特性,无法进一步提高电路特性,相反会带来急剧恶化。但是,在考虑到芯片尺寸的缩小等时,随着时代变更,器件尺寸越来越小是必不可少的。
根据以上的背景,作为在栅长度的定标时进一步提高晶体管特性的技术,开始导入了所谓技术推进器(technology booster)。其中,虽然最有希望的技术正在开发中,但可以举出变形硅技术。这是通过对MOS晶体管的沟道区域施加变形,从而提高载流子(carrier)的移动度,提高晶体管特性。向沟道区域导入变形的方法,正在开发在源极/漏极区域填埋硅以及栅格常数(grating constant)不同的物质的方法,以及如专利文献1那样调节栅绝缘膜的形成条件从而控制变形的方法等。现在,变形硅技术作为低成本的特性改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进一步改善CMOS晶体管的特性,提高变形硅技术尤为重要。
然而,在前者的方法中,需要对每个n型和p型MOS晶体管以不同的物质和条件进行离子注入,在后者的方法中,需要改变改变膜材料或层叠数来形成每个n沟道和p沟道MOS晶体管(以下称为n型和p型MOS晶体管)。即,这些情况下,存在工序数增加、因复杂而增加耗费工时的工序的问题。进一步,即使这样增加工序数来控制变形,也很难有效地导入适合n型和p型MOS晶体管的变形。
因此,正在热衷研究这样的技术,作为覆盖栅电极的接触蚀刻阻挡膜(在层间绝缘膜上,向源极/漏极区域形成接触孔时发挥蚀刻阻挡膜的功能的绝缘 膜)形成绝缘膜,该绝缘膜具有对沟道区域施加拉抻应力(tensile stress:拉抻应力)或压缩应力(compressive stress:压缩应力)的性质。
图33A、图33B是表示向沟道区域施加希望的压力(stress)的情况的概略剖视图。此外,在图33A、图33B中,为了方便图示,省略了源极/漏极区域。
对于n型MOS晶体管,为了提高其特性,只要向沟道区域即半导体基板(半导体区域)的源极/漏极区域间的部位施加拉抻应力,导入拉抻变形即可。另一方面,相反对于p型MOS晶体管,为了提高其特性,需要向沟道区域施加压缩应力,导入压缩变形。
在图33A中,例示了n型MOS晶体管。在该n型MOS晶体管100中,在硅半导体基板101上隔着栅绝缘膜102而刻画图案形成有栅电极103,并且形成只覆盖该栅电极103的两侧面的侧壁绝缘膜104。侧壁绝缘膜104按需要形成为图示那样的内侧侧壁绝缘膜104a和覆盖该内侧侧壁绝缘膜104a的外侧侧壁绝缘膜104b的双层结构。
在栅电极103的两侧,形成有未图示的源极/漏极区域,该源极/漏极区域是导入规定的n型杂质而成的一对n型杂质扩散区域,在栅电极103的上表面和源极/漏极区域的上表面分别形成有用于降低电阻的硅化物层105。并且,以覆盖栅电极103和侧壁绝缘膜104的方式,在整个面上形成发挥接触及蚀刻阻挡膜的功能的拉抻应力膜106。该拉抻应力膜106是绝缘膜,具有自身收缩从而对外部施加拉抻应力的性质。
如上述那样形成拉抻应力膜106,在图33A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上形成应力,在沟道区域施加拉抻应力,导入拉抻变形。
另一方面,如图33B所示,对于p型MOS晶体管200,在硅半导体基板101上隔着栅绝缘膜202而刻画图案形成栅电极203,并形成有只覆盖该栅电极203的两侧面的侧壁绝缘膜204。侧壁绝缘膜204按需要如图示那样形成为内侧侧壁绝缘膜204a和覆盖该内侧侧壁绝缘膜204a的外侧侧壁绝缘膜204b的双层结构。
在栅电极203的两侧形成未图示的源极/漏极区域,该源极/漏极区域是导入规定的p型杂质而成的一对p型杂质扩散区域,在栅电极203的上表面和源极/漏极区域的上表面分别形成用于降低电阻的硅化物层205。
在p型MOS晶体管200中,为了提高特性,需要在图33B中的箭头所示方向上施加应力,在沟道区域施加压缩应力,导入压缩变形。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3-459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通微电子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通微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59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