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人工心肺装置的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680050506.7 | 申请日: | 2006-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64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 发明(设计)人: | 新妻友和;田中稔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JMS |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A61M1/36;F28F9/02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萍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及其 制造 方法 人工 装置 | ||
1.一种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该热交换器具有壳体和内部流过第1流体的管体,
上述壳体具有:使上述管体的两端部露出的一对开口;用于将第2流体导入上述壳体内的导入口;以及,与上述导入口相对地配置并用于排出上述第2流体的排出口;
上述第2流体与上述管体的表面接触,
该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a)形成热交换模块,该热交换模块具有:并列、且被排列成二维状的多根管体;以及设置在管体间的间隙中而保持上述多根管体的排列的固定部件;上述固定部件沿上述管体的中心轴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4个;
(b)在上述固定部件各自的外周部分上设置壁部,该壁部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且该壁部向上述热交换模块的外侧突出;
(c)配置与这些贯通孔连通的流路部件,该流路部件配置在设置于外侧的固定部件上的壁部和设置于与上述外侧的固定部件邻接的内侧的固定部件上的壁部之间;上述外侧的固定部件设置于接近上述管体的端部的位置上;
(d)将上述热交换模块收容在上述壳体内,使上述固定部件的外周部分的未设置有上述壁部的部分、以及上述壁部,分别与上述壳体的内面紧密接触;以及
(e)边使上述壳体以通过上述导入口和上述排出口的中心的轴为中心旋转,边将树脂材料填充到如下的管体间的间隙中:存在于上述壳体的一侧的上述开口和与其邻接的上述外侧的固定部件之间的管体间的间隙;存在于上述壳体的另一侧的上述开口和与其邻接的上述外侧的固定部件之间的管体间的间隙;以及,存在于内侧的2个固定部件之间的管体间的间隙;而且,在上述内侧的2个固定部件之间形成将从上述导入口导入的上述第2流体导向上述排出口的流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a)工序中,
通过如下工序来形成上述热交换模块:
形成管体组,该管体组具有以相互平行的状态排列成一列的2根以上的上述管体、以及设置在管体间的间隙中而保持2根以上的上述管体的列的管体列保持部件,上述管体列保持部件沿上述中心轴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4个;以及
层叠多个上述管体组,此时,使各管体组的上述管体列保持部件在上述中心轴方向上与上下邻接于其的其他管体组的上述管体列保持部件紧密接触,通过各管体组的上述管体列保持部件形成上述固定部件;
在上述(b)工序中,
在位于最上层的上述管体组以及位于最下层的上述管体组中的至少一个上,将上述壁部以相互相对的方式设置在与上述管体的端部接近的位置上配置的外侧的管体列保持部件以及与其邻接的内侧的管体列保持部件的各自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b)工序中,在位于最上层的上述管体组以及位于最下层的上述管体组的双方上,将上述壁部设置在外侧的2个上述管体列保持部件和内侧的2个上述管体列保持部件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上述导入口和上述排出口的中心的轴与通过上述一对开口各自的中心的轴垂直相交,
上述贯通孔被配置为,位于与通过上述一对开口各自的中心的轴平行、且与通过上述导入口以及上述排出口的中心的轴垂直相交的线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在上述(e)工序结束后排除上述流路部件的工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流路部件由具有弹性的环状部件形成,在上述(c)工序中,上述环状部件以弹性变形的状态嵌入上述壁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机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b)工序中,将具有2个上述壁部、且以相互相对的状态连结一个上述壁部和另一个上述壁部而形成的流路形成部件配置成:一个上述壁部从上述外侧的固定部件突出,另一个上述壁部从与上述外侧的固定部件邻接的内侧的上述固定部件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JMS,未经株式会社JMS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5050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