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有效
| 申请号: | 200680032681.3 | 申请日: | 2006-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8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浩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R19/48 | 分类号: | B60R19/48;B60R2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柳春雷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保险杠 构造 | ||
1.一种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其在该车辆中具有检测物体对本车辆的前保险杠的碰撞的功能,所述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的特征在于,
通过碰撞检测传感器来检测输入到所述前保险杠的负载的前保险杠区域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该车辆的左右前柱在车宽方向上的最大间隔,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在构成所述前保险杠的保险杠加强件与冲击吸收材料之间沿该保险杠加强件延伸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的接口部分设置在该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中与人行道一侧相反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和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中,人行道一侧的一端比与人行道一侧相反的一端延伸至更靠近车辆外侧之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的接口部分安装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表面中除了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以外的面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的接口部分安装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表面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的接口部分安装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上表面上。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的接口部分安装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下表面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材料的形状为,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沿车宽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沿车宽方向的长度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材料的形状为,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沿车宽方向的长度比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表面沿车宽方向的长度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第一负载传递单元,该第一负载传递单元将施加至一区域内的负载传递给所述冲击吸收材料,所述区域是指所述前保险杠的保险杠盖中沿车宽方向未设置所述冲击吸收材料的区域。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负载传递单元通过提高所述保险杠盖的一部分的刚性来实现,所述保险杠盖的所述一部分按照其中的一部分与所述冲击吸收材料接触、剩余部分不与该冲击吸收材料接触的方式来选定。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负载传递单元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在保险杠盖的内侧与所述冲击吸收材料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之间,按照一部分与所述冲击吸收材料接触、剩余部分不与该冲击吸收材料接触的方式来安装高刚性的平板状部件。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车宽方向上,在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和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延伸的范围长的范围内延伸设置所述冲击吸收材料,
设置有第二负载传递单元,该第二负载传递单元将施加至一区域内的负载传递给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所述区域是指所述冲击吸收材料中沿车宽方向未设置所述保险杠加强件和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的区域。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用前保险杠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负载传递单元通过杆状部件来实现,该杆状部件可摆动地安装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上,将不与所述碰撞检测传感器接触的部分的所述冲击吸收材料的位移传递给该碰撞检测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3268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流体喷射式织布机的纬纱进给装置
- 下一篇:响应玻璃及玻璃电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