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0680004403.7 | 申请日: | 2006-0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59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 发明(设计)人: | 不破直秀;竹内康臣;河崎高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2D41/04 | 分类号: | F02D41/04;F01L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江立;吴鹏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燃机 控制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根据发动机工作状态改变诸如进气门和排气门之类的发动机气门的气门致动(操作,actuation)的可变气门致动机构已经可以在商业上得到。
这样的可变气门致动机构包括可变气门正时机构。可变气门正时机构使用由发动机动力产生的液压压力或电力作为驱动源来改变凸轮轴相对于曲轴的转动相位,由此改变由凸轮轴打开和关闭的进气门的气门正时以与工作状态相适应。日本专利申请未审定公报No.2001-263015公开了一种使用从发动机动力中得到的动力源来改变发动机气门的开启时间段和升程以与发动机工作状态相适应的可变气门致动机构。
当驾驶员关闭点火开关时,即做出发动机停止要求时,燃料喷射和燃料点火被停止以使发动机停止。因此,在保持紧接发动机停止前的气门特性的状态下,可变气门致动机构被停止。在发动机停止后的气门特性与紧接发动机停止前的气门特性,即在发动机工作期间已设定的气门特性相同。这些气门特性并不一定适合于起动发动机。因此,根据条件,在下次起动发动机时发动机的起动性可能减弱。
因此,日本专利申请未审定公报No.2002-161766公开了一种执行用于延长从做出发动机停止要求时到发动机实际被停止时的时间段的延迟控制的装置。在执行延迟控制时,即在可以得到来自发动机动力的动力源时,可变气门致动机构被驱动以将气门特性改变为适合于起动发动机的预定特性。
发明内容
当延迟控制被执行时,在驾驶员做出发动机停止要求后,发动机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因此在执行延迟控制时提高发动机工作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传统装置仍然有改进的空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执行延迟控制时的发动机工作安全性的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
现在讨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手段及其优点。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该控制设备包括:执行延迟控制的延迟装置,所述延迟控制用于延长从做出发动机停止要求时到所述发动机实际被停止时的时间段;改变装置,所述改变装置在所述延迟控制执行期间致动可变气门致动机构,由此将发动机气门的气门特性改变为用于起动所述发动机的气门特性;以及设定对应于驾驶员执行的发动机操纵的发动机控制量的设定装置。所述控制设备包括使得在所述延迟控制执行期间设定的所述发动机控制量小于在所述延迟控制未执行期间的所述发动机控制量的限制装置。
根据这种结构,根据驾驶员执行的发动机操纵设定的发动机控制量被设定为在延迟控制执行期间小于在延迟控制未执行期间。换句话说,发动机控制量在延迟控制执行期间小于通常的发动机工作期间。因此,在延迟控制执行期间,防止了即使驾驶员已经做出发动机停止要求发动机工作状态仍被驾驶员的意外操纵剧烈改变的问题。这提高了在延迟控制执行期间发动机工作的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设定装置根据加速踏板压下程度设定节气门开度,并且所述限制装置使得在所述延迟控制执行期间设定的所述节气门开度小于在所述延迟控制未执行期间的所述节气门开度。
根据此结构,在延迟控制执行期间,根据加速踏板压下程度设定的节气门开度小于延迟控制未执行期间的节气门开度,即,在通常工作状态期间的节气门开度。因此,在延迟控制执行期间,驾驶员的意外压下加速踏板使节气门开度以小于其在通常工作状态中的相应量的量增加。因此,根据此结构,在延迟控制执行期间,如果发动机功率和发动机转速未由驾驶员的意外压下加速踏板而增加。这提高了在延迟控制执行期间发动机工作的安全性。
优选地,在所述延迟控制执行期间,所述限制装置禁止对应于所述加速踏板压下程度的所述节气门开度的设定。
根据这种结构,在延迟控制执行期间禁止根据加速踏板压下程度设定节气门开度。因此,在延迟控制执行期间,驾驶员的意外压下加速踏板不会改变节气门开度。因此,根据这种结构,在延迟控制执行期间,如果发动机功率和发动机转速未由驾驶员的意外压下加速踏板而增加。这提高了在延迟控制执行期间发动机工作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800044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片状物收容容器
- 下一篇:立式吸尘器集尘装置打开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