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频海底声学原位测试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40867.8 | 申请日: | 2006-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67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 发明(设计)人: | 陶春辉;周建平;金肖兵;邓显明;张金辉;顾春华;高水土;何拥华;刘斌;李红星;杨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C13/00 | 分类号: | G01C13/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小良 |
| 地址: | 310012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底 声学 原位 测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监测设备,尤其是一种海洋工程勘查设备。
背景技术
海洋工程勘查是通过测量、测试、勘探、模拟、分析等手段为海洋工程建设提供必须的、可靠的海底地形、海底岩土和海洋环境特征等成果。海洋工程勘查主要包括海洋工程测量、海洋岩土勘查和海洋工程环境调查三个分专业。海洋工程测量包括海底地形测量、海底面状况侧扫和底床稳定性分析;海洋岩土勘查包括海底近表层沉积地层结构探测、海底岩土的工程(物理、力学)性质等;海洋工程环境调查包括物理、动力及防腐蚀环境的调查。当前在海洋勘探工作中,国际海洋界已经广泛地了对海底沉积物声速、声衰减高精度调查,海底界面反、散射特性等声学特性与声传播开展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声学原位测试资料,并在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但目前国内外所使用的多数系统都只能进行单一频率声波传播特性研究,无法实现不同频率声波在海底界面上的传播特性,而且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声速、声衰减测量设备,以达到在海底进行原位声学测量,得到准确的海底沉积物声学参数的目的。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多频海底声学原位测试系统,包括甲板控制系统、甲板收放部分和长矛体部分部分,其中甲板控制系统通过信号线缆管理、监控长矛体部分上设备部件的运行,并收集长矛体部分上设备部件传回的数据,甲板收放部分控制通过收放线缆连接在甲板收放部分上的长矛体部分的运行位置。
长矛体部分包括测试平台、位于测试平台上的配重、位于测试平台中部的压力仓、通过水听器固定装置和隔声装置固定在测试平台上,并通过信号线接入压力仓的接收水听器、通过接插件连接压力仓的高度计和发射换能器。接收水听器组、发射换能器组和高度及通过信号线接入压力仓。压力仓内包括姿态传感器、接收放大器、滤波器、A/D转换器、信号处理器、电源变换器,这些设备分别和甲板控制系统相连接。发射换能器组包括低频发射换能器、中频发射换能器、高频发射换能器。
甲板控制系统包括数据传输解调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主控机、显示器、数据存储器、电源变换器,其中数据传输解调器、显示器、数据存储器及电源变换器均连接到数字信号处理器主控机,由其统一控制管理。
甲板收放部分包括收放架、绞车及其控制器,及安装于控制器上的释放器,其中控制器控制绞车运转,绞车卷动用于控制收放架起落的收放缆绳。
长矛体部分包括:所述的接收水听器可以同时安装有多个,最佳的安装数量为8个,水听器固定装置,隔声材料。
本实用新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安全作业能力,静态反力200KN以上,抗风、抗浪,适应海上作业的恶劣环境,操作容易,结构简单,装拆简便,运输方便,可适用于0~4000米水深的海洋原位探测,可应用于海底沉积物声速、声衰减高精度调查,海底界面反、散射特性研究,海底沉积物声学土工特性调查,天然气水合物和浅海含气层调查,多金属结核集矿机土工参数提取,海底沉积物声学特性与声传播研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长矛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甲板控制系统;2为甲板收放部分;3为长矛体部分;101为信号线缆;201为收放线缆;301为测试平台;302为发射换能器;303为接收水听器;304为高度计;305为压力仓;306为配重;307为接插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上图,提供下述实施例。通过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所有变形,均应认为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这种多频海底声学原位测试系统,包括甲板控制系统1、甲板收放部分2和长矛体部分3,其中甲板控制系统1通过信号线缆101管理、监控长矛体部分3上设备部件的运行,并收集长矛体部分3上设备部件传回的数据,甲板收放部分2控制通过收放线缆201连接在甲板收放部分2上的长矛体部分3的运行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未经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408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