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组件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33450.9 | 申请日: | 2006-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93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 发明(设计)人: | 蔡金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H01L25/00;H01L23/48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燕力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组件,尤其是一种避免插脚占据基板,并能放置多块芯片且加大反射槽壁面积以提升亮度的发光二极管组件。
背景技术
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发光二极管(LED)因具有较大的发光强度,所以在许多产业中已渐渐取代了传统的钨丝灯,发光二极管(LED)可分为炮弹型(lamp type)及表面黏着型(SMD),由于炮弹型LED所使用的封装材料用量为表面黏着型的10-20倍,而且由于炮弹型LED的工作热阻较大,因此使用时温度会增加到200℃以上,因而破坏芯片或周围的封装材料,所以目前大部分的发光二极管皆采用表面黏着型。
请参考图3所示,已知的表面黏着型发光二极管组件是设置在一基板(图中未示)上,其包括一芯片10、基座60以及二插脚70,该基座60为一圆盘体,其周围设有可供该发光二极管散热的导热座61,该基座60中央设有可供一块芯片10放置的凹槽62,凹槽62的槽壁(符号未示)为反射面以反射芯片10所放出的光,该插脚70以引线的方式与芯片10两侧连接,并延伸出凹槽62外,以连接电源并形成回路,而为了保护芯片10,凹槽62内可灌入绝缘胶或是以罩盖80设置于基座60上将芯片10罩盖。
然而,已知发光二极管的凹槽仅可供一块芯片放置,因此发光功率无法提升,且该凹槽底部即为基座底部,因此无法增加反射槽壁的面积,而且一基板上往往会放置数个发光二极管组件,以增加发光亮度,但由于延伸出去的插脚占了部分基板,让目前所有零件都趋于微小化的时代,该基板上的发光二极管组件无法增加,因此使设有该发光二极管的基板所发出的亮度无法提升。
本发明人有鉴于已知发光二极管组件的插脚是从凹槽中延伸出来,因此会占据基板面积,使基板上可放置发光二极管的面积减少,而且已知基座仅能放置一芯片,反射槽壁面积小,故而无法提升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因此经过不断的尝试与努力,终于创作出此发光二极管组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插脚占据基板,并能放置多块芯片且加大反射槽壁面积以提升亮度的发光二极管组件。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组件包括:
至少一芯片;
基座,其设有供芯片放置的凹槽,该凹槽底部设有至少一孔洞;
至少一插脚杆,其包括穿设于该凹槽底部的孔洞,并至少一插脚杆与孔洞之间套设绝缘套环;
罩盖,其罩盖于基座上以保护芯片。
由上述基座凹槽底部的孔洞,可将插脚杆穿入,并与芯片做电性接触,以形成电通路,由于该插脚杆是从基座底部插入,因此不会占据除了该发光二极管以外的空间,故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已知发光二极管组件的侧面剖视图。
附图标号:
10芯片 11电路板
20、60基座 21、61导热座
22、62凹槽 23槽壁
24孔洞 25凹设部
26定位凸块 27绝缘套环
31插脚杆 32导电杆
41、80罩盖 42勾设片
70插脚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看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组件,其包括有:
至少一LED芯片10;
基座20,为一圆盘体,而该基座20中央设有供芯片10放置的凹槽22,该凹槽22底部的面积可供多片芯片10放置,其具有槽壁23及凹槽22底部,该槽壁23为反射面以反射芯片10所放出的光,该凹槽22底部向下突出于基座20的底部,以扩大槽壁23的反射面,其突出的程度对应于芯片10放置的数量,以增加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亮度,该凹槽22底部设有至少一孔洞24,并于凹槽22底部及孔洞24上方可设有放置多块芯片10的电路板11,该电路板11是以电性连接的方式与芯片10接触,该基座20周围还可设有供凹槽22内部散热的导热座21,该导热座21周缘设有二凹设部25以及一方便装配人员配置此发光二极管的定位凸块26;
至少一插脚杆31,其穿设于该凹槽22底部的孔洞24,其与芯片10或电路板11之间形成电通路,另外,至少一插脚杆31与孔洞24之间套设绝缘套环27,以避免产生短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334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号灯底座
- 下一篇:一种用于燃料电池中电磁元件的省电驱动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