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眩目的红外摄像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17296.6 | 申请日: | 2006-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93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9 |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文雷 |
| 主分类号: | H04N5/33 | 分类号: | H04N5/33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5603浙江省乐***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眩目 红外 摄像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视频红外摄像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是一种防眩目的红外摄像系统。
[背景技术]
红外摄像系统是利用红外光源发射红外光束,红外光束遇物体后反射。光电耦合器接收物体反射的红外光,经光电信号处理后输出可被显示器成像的电信号。
红外摄像系统所采用的红外光属不可见光,但可被光电耦合器感应,其特点是拥有极佳的穿透性。能有效穿透烟雾、水气,雨雪等可导致视觉模糊的自然环境。再配以红外滤光镜过滤非红外光束,之后光束被光电耦合器接收并处理成图象信号,输至显示器显示图象。
因其所拥有的独特优点,红外摄像系统现已广泛应用于军事,交通,石油等行业。在交通方面的应用比较广泛的如夜视仪,其采用红外成像原理,做为汽车的主动防护设备。主要功能是在夜间环境下为驾驶者提供清晰的路况信息。
我们知道,两车交汇时,大灯发射的强光束会导致眩目,而现有的红外摄像系统接收此类强光束时,红外滤光镜对非红外光过滤效果有限,不能衰减足够量的多余光束,多余的光束被光电耦合器接收,致使显示器显示的图象也使人感到眩目,从而使驾驶者注意力分散,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而如果采用墨镜过滤光束,虽能有效过滤多余光束,但同时也将降低红外光透过率,当自然光束较弱时,将使光电耦合器接收不到足够量的光束,致使红外摄像系统不能提供足够清晰的图象信号。
片面加大红外光源发射器的功率,使其发射更强的红外光束,终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眩目的红外摄像系统,它在遭遇强光时,自行过滤并消除多余光束,防止眩目现象发生。而在光束强度不足以导致眩目现象时,其对光束的衰减作用微小,从而使红外摄像系统提供的图象信号始终使显示器显示清晰的图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眩目的红外摄像系统,包括红外滤光镜、光电耦合器及成像电路,其特征是:光电耦合器前端设有一自动调节透光率的镜片装置。
所述的自动调节透光率的镜片装置包括液晶镜片、光敏感应元件、液晶驱动电路及光感应电路,液晶镜片由电路连接液晶驱动电路,液晶驱动电路在电路上与光感应电路相连,光感应电路在电气上与光敏感应元件相连。
所述光敏感应元件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液晶驱动电路根据光敏感应元件产生的电信号而生成另一个递增或递减的电信号。在光束的变化中,镜片的物理表现是,当光束变强时,液晶镜片变暗,透光率降低;当光束变弱时,液晶镜片由安向透明转变,透光率提高。光敏感应元件设置于容易接收摄像范围内的光束的位置。
光敏感应电路在不同亮度条件下产生强度不同的电信号;液晶驱动电路接收该电信号,产生相应的另一个电信号调节液晶屏自身的亮度,借以转化为镜片自身的透光率的调节。
光束射向摄象机的机芯过程中,经过该自动调节透光率的镜片装置,其所产生的递增或递减的透光率使得多余光束被消除,过滤后的光束再经红外滤光镜滤光。最后被光电耦合器所接收的是相对较弱的成像光束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结构新颖,使用方便,防止眩目现象发生,从而使红外摄像系统提供的图象信号始终使显示器显示清晰的图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参见图1,1.光束,2.液晶镜片,3.成像光束,4.电路,5.液晶驱动电路及光感应电路,6.红外滤光镜,7.光电耦合器及成像电路,8.显示器。
[具体实施例]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将液晶镜片2设置于光电耦合器前端,液晶镜片由电路连接液晶驱动电路,液晶驱动电路在电路上与光感应电路相连,光感应电路在电气上与光敏感应元件相连。
红外摄像系统在工作时,光束1在射向液晶镜片2的同时,液晶驱动电路及光感应电路5能瞬间感应光束的强度,并产生驱动液晶的电信号经过电路4调节液晶镜片2的透光率,光束1经过液晶镜片2滤光,此番滤光已经消除了多余光束,透过的光束不足以造成眩目现象。此光束又经红外滤光镜6过滤,衰减非红外光束。而后以成像光束3射向光电耦合器及成像电路7,经处理后信号输至显示器8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文雷,未经陈文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172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