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自动调整换挡机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11488.6 | 申请日: | 2006-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28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 发明(设计)人: | 向晓明;杨安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M11/04 | 分类号: | B62M11/04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良清 |
| 地址: | 400050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自动 调整 换挡 机构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挡机构,尤其适用摩托车的手动换挡和直排换挡的自动调整换挡机构。
二、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摩托车的换挡机构如图8所示:它包括拨叉轴2,在该轴2上套装有拨叉4,拨叉轴2的左侧有凸轮1,凸轮1上有圆弧形凹槽9,在圆弧形凹槽9上设置有“V”形槽,并且相互平行地位于圆弧形凹槽9的两条边上,该两“V”形槽所构成的槽沟与圆弧形凹槽9其它部位的槽宽几乎相等,因此换挡位置较窄。在拨叉轴2的右侧有输出轴8,该输出轴8的花键上连接有B齿轮7,在输出轴8的光杆部份固套有A齿轮5,A齿轮5内部开有孔6。在进行换挡操作时,拨叉4在圆弧形凹槽内作上升和下降运动,而不能作轴向转动。在静止换挡过程中,发动机动力已被截断,在输出轴8上的B齿轮7已停止转动,存在A齿轮5和B齿轮7不同步,即两齿轮之间未达到啮合角度(即图1所示位置),在此时进行换挡操作,容易使换挡不到位(到位的位置如图2所示),表现为B齿轮7不能进入A齿轮5的孔6,此时拨叉4运动不到凹槽9的顶端(拨叉4到达凹槽9的圆弧顶端换挡才算到位)就会被卡住,B齿轮7将限制拨叉4的上升直线运动,拨叉同时会限制换挡凸轮的转动,不能继续进行换挡操作,只能回退到初始位置,换挡不成功。由于两齿轮没有达到啮合的角度,解决的办法只有移动车辆或加大油门同时半松离合器,迫使A齿轮5或B齿轮7转动,当B齿轮7和A齿轮5达到啮合角度时,再进行换挡,换挡凸轮就会推动拨叉4,拨叉4推动B齿轮7进入A齿轮5的孔6,从而达到传递动力的目的。以上情况,给驾驶人员带来不方便,特别是摩托车处于起步或静止状态,常常遇到换挡不到位,导致换挡失败,经常重复换挡操作,加大摩托车离合器等零部件的磨损,影响摩托车的质量,缩短摩托车寿命。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自动调整换挡机构,通过该机构解决拨叉在凸轮上的运动范围,彻底解决摩托车换挡不到位不彻底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是:由凸轮、拨叉轴、弹簧、拨叉、A齿轮和B齿轮、输出轴组成,其中换挡拨叉轴上从上至下依次套装有拨叉和弹簧,拨叉轴的右侧有输出轴,该轴的花键上活套有B齿轮,其光杆部份固套有A齿轮,该A齿轮内部开有孔,在换挡时,弹簧的轴向推力通过拨叉将花键上的B齿轮推入内A齿轮的孔中,所述拨叉一头插入B齿轮的环形槽中,另一头插入换挡凸轮上的圆弧形凹槽中,该圆弧形凹槽上有“V”形槽,该“V”形槽向所述圆弧形凹槽外凸出,关键是a、所述换挡凸轮的圆弧形凹槽上的“V”形槽设置在一条边上,另一条边的展开线为一直线,所述“V”形槽就是换挡位置。这样设计增大了与换挡位置的宽度,即增大了拨叉在凸轮上的运动范围,使换挡轻松自如。该位置的轴向宽度是改进前换挡凸轮圆弧形凹槽轴向宽度的2~2.5倍。b、在所述拨叉下方的换挡拨叉轴上套装有弹簧,该弹簧与所述拨叉抵接。弹簧的作用是推动拨叉到达凹槽的换挡位置(即“V”形槽内),防止卡住换挡凸轮。在换挡不到位时,B齿轮通过换挡拨叉对弹簧施加预压力。
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凸轮的转动不受拨叉的反作用限制,即拨叉在环形凹槽中的任何一部位凸轮都可自由转动。保证了一次换挡成功,其结构简单,易制造,换挡灵活,轻松,减少两零件之间的磨损,减轻了换挡凸轮的总体质量,减轻了整车的重量,又不增加成本。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摩托车换挡机构改进前换挡不到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摩托车换挡机构改进前换挡到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凸轮1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换挡凸轮环形凹槽9的径向展开图。
图7是改进后凸轮1与拨叉轴2、拨叉4及弹簧3的装配关系立体图。
图8是改进前凸轮1与拨叉轴2、拨叉4的装配关系立体图。
五、具体实施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114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