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横切机组用压板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107836.2 | 申请日: | 2006-09-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574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0 |
| 发明(设计)人: | 邬军盛;蔡永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D33/08 | 分类号: | B23D33/08 |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袁忠卫 |
| 地址: | 315807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组 压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生产冷轧不锈钢带的横切机组用压板。
背景技术
横切机组作用是将经过轧制、退火、平整后的钢卷通过采用圆盘剪切边、矫直机矫直修正板形后,飞剪将卷材切成用户所需的定尺钢板。由于机组处于成品工序,对于生产不锈钢这种对表面要求极高的产品来说,如何最大程度上保证产品的表面质量,永远是横切机组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过冷轧的不锈钢带,也即光亮后的带钢,由于其表面亮如明镜,所以被称为镜面板。镜面板有很高的解象度,相对于其它不锈钢表面对机组的表面质量控制水平要求更高。
目前,横切机组的切边工艺是:为了防止跑偏,矫直机的入口段带有一定的张力,也就是张力辊与圆盘剪,圆盘剪与矫直机之间均是被拉直的;由于矫直机拉力的作用,圆盘剪采用主动剪与拉剪相结合的方式;圆盘剪前后无专门的剪切稳定装置;为了保证剪切的稳定,圆盘剪采用下导板,张力压板配合的方式。
针对现有的生产状况,保证剪切位置和清洁带钢表面,横切机组主要采取张力压板模式。过去的张力压板的形式就是一张条状板为羊毛毡,其余部分为压板框架,正面用羊毛毡粘贴在表面,以达到一个稳定带钢剪切位置,并且去除来料表面脏污颗粒的效果。由于投产以后,镜面板产量逐渐增多,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不足:第一,张力压板处于一个大张力剪切位置,使用毛毡时,往往由于毛毡压力过大,脏污积压,导致由脏污残留在镜面板上产生的一个压板痕迹和硬质颗粒造成的表面划伤现象;第二,在镜面板运行时,由于压板自身的原因,导致难以准确控制剪切点位置,中途更换圆盘剪给生产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于是,解决剪切压板对带钢表面造成的质量缺陷,成了镜面板生产的又一个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校正剪切位置、可避免带钢划伤及产生压板痕迹、提高钢板表面质量的横切机组用压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横切机组用压板,包括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板靠近后端部与带钢的接触面上成型出安装空腔,安装空腔里设有一可滚动的压轮。
作为优选,所述的压轮直径为45~55毫米,避免压轮产生压痕。
所述的压轮可以由轮芯和橡胶材质的外轮组成,外轮安装在轮芯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用压轮代替部分主板工作面来稳定带钢剪切,使得张力压板与带钢的后端部接触面变为滚动摩擦,这样克服了划伤和压板痕迹带来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校正剪切位置,提高了产品的表面质量,也降低了圆盘剪的消耗量,而结构简单合理,容易实施,成本低,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压板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压板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的横切机组用压板,包括主板1及粘附于主板1上的羊毛毡3,主板1靠近后端部与带钢的接触面上成型有安装空腔,安装空腔通常是圆弧形,通过轴承固定设有一可以滚动的光滑压轮2,该压轮2直径为50毫米,并且,由轮芯和橡胶材质的外轮组成,外轮装在轮芯上。羊毛毡3可以达到稳定带钢剪切位置和去除来料表面脏污颗粒的效果。
图2为现有技术压板工作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带钢8在压板4和下导板5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上刀6和下刀7的剪切,在A区出现了大的变形,由此造成在此处压板4与带钢8产生剧烈摩擦而使带钢8的表面出现划伤等缺陷。
图3为本实施例压板工作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带钢8在压板9和下导板5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上刀6和下刀7的剪切,在B区出现了大的变形,B区带钢8在压板9的作用下同样出现了大的变形,但现在压板9在后端部加了一个从动的压轮2,使压板9与带钢8的B区的摩擦变为滚动摩擦,如此带钢8的表面的划伤等缺陷被避免,结构简单实用,容易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1078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