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射频智能棋具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93597.X | 申请日: | 2006-10-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39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 发明(设计)人: | 朱俊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俊英 |
| 主分类号: | A63F3/02 | 分类号: | A63F3/02 |
| 代理公司: | 辽宁沈阳国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立新 |
| 地址: | 110179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射频 智能 棋具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棋具,特别是涉及一种能通过屏幕实时显示棋局并同时自动产生并存储对局记录的射频智能棋具。
技术背景
现有的棋类棋具,主要包括分割为若干格子的棋盘,用颜色、形状和文字标记的棋子和竞赛时使用的计时器。在使用时,由于没有利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信号检测、数据存储等功能实现对棋子名称的识别、棋子位移的识别及对局记录的存储,完全凭人判断棋子在棋盘中的位置变化,确定是否被“吃”出局,并用笔和纸完成对局记录。故在对弈时,裁判、工作人员甚至对弈者都要分出精力做对局记录,以便赛后分析总结。在实时转播或赛后总结时,又要由人按照对局记录“复盘”。现有棋具有如下几个明显缺点:1、不能实时显示棋局;2、浪费人力;3容易出错。目前虽然计算机已被用于棋艺研究,并可“人机对弈”,但还没有应用在记录对局记录和实时显示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射频智能棋具,它能有效地实时显示棋局并自动产生和存储对局记录。它解决了现有人工书写对棋记录,不能储存、不能“复盘”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射频智能棋具,它包括棋盘、棋子、单片机识读、控制、数据处理和存储模块,稳压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棋盘内嵌入单片机、读卡模块、感应线圈、时钟模块和存储模块,键盘输入模块与单片机的中断引脚相连,时钟模块、显示模块、存储模块通过总线与单片机连接;由单片机控制的读卡模块与在棋盘每个落子点内设置的感应线圈相连;每个棋子底部安置可识别棋子名的射频电子标签。
所述的单片机与I/O接口模块相连。
所述落子点为布置8行8列共64个感应线圈;所述棋子为黑、白色的王、后、象、车、马、兵共12类32枚棋子,在每个棋子内部设置非接触、无线射频电子标签。
所述落子点为布置10行9列共90个感应线圈;所述棋子为红色帅、仕、相、车、马、炮、兵,黑色的将、士、象、车、马、炮、卒共14类28枚棋子,在每个棋子内部设置非接触、无线射频电子标签。
所述落子点为布置19行19列共361个感应线圈;所述棋子为黑、白两色的共两类360枚棋子,在每个棋子内部设置非接触、无线射频电子标签。
本实用新型是根据不同的棋类专门设计的由感应线圈、读卡模块、单片机控制处理单元、稳压电源、I/O接口模块、时钟模块组成的读出设备嵌入棋盘底部,在棋子内部安装可区分其他棋子的非接触、无源、ID电子标签。在棋盘的可落子位置设置感应线圈,如国际象棋为8行8列共64个、中国象棋为10行9列共90个、围棋为19行19列共361个。
使用本射频智能棋具时,首先在棋盘上摆好棋子,接通电源,按复位键,单片机复位并执行自检程序,证明棋具正常后给出显示,棋手开始比赛并记时,单片机采用时分技术对棋盘的每个落子点进行循环扫描检测,判断并记录棋子在棋盘中的位移变化及是否被“吃”出局,直至按下“一盘棋结束键”,单片机将该盘棋的完整记录送存储器编目保存。棋子ID信息设计,以嵌入棋子非接触、只读射频电子标签形式。在对弈过程中检测到的棋子位移变化数据通过读卡模块读入单片机,由单片机分析处理,自动产生对棋记录并存储在存储器内。该记录可根据需要通过I/O接口模块输出到显示设备或打印机等外接设备。采用区分国际象棋32枚、中国象棋28枚、围棋360枚。参赛棋手按压记时器来确认当前的对局情况,并为每一步棋记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使用传统棋具对弈时,需要靠人书写对局记录,使用者易疲劳、工作效率低、易出错,而且不便实时传送对局记录;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射频智能棋具,在保存使用传统棋具对弈韵味的前提下,使弈棋娱乐更轻松,使参赛者注意力更集中,使对弈竞赛的实时解说讲评更及时,进而可以方便地利用计算机进行复盘分析,以便促进棋艺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棋具棋盘的电路结构方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棋具棋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稳压电源,2、单片机,3、键盘输入模块,4、接口模块,5、时钟模块,6、显示模块,7、存储模块,8、读卡模块,9、感应线圈,10、射频电子标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所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俊英,未经朱俊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935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