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磁开关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47256.9 | 申请日: | 2006-10-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240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子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春开 |
| 主分类号: | H01H50/44 | 分类号: | H01H50/44;H01H50/54 |
| 代理公司: | 温州高翔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乾康 |
| 地址: | 325608浙江省乐清市虹桥***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开关,尤其是电磁组件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现有诸如机床上用的电磁开关,开关内部主要包括电磁组件和触头组件;电磁组件主要包括衔铁、轭铁、线圈、铁芯、短路环;触头组件主要包括动触架、动触点、动触头、静触头、静触点。这种电磁开关的动作程序是:当按下导通按钮(绿钮)时,带动衔铁运动,衔铁直接导致动静触点接通。这种结构的电磁开关在欠压情况下,只要一直按住绿钮,开关依然处于接通位置,起不到欠压保护的功能。另外,现有类似的电磁开关在较强烈振动的环境下会自动吸合,这样会将所控制的设备突然供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更加安全可靠的电磁开关,以克服现有电磁开关存在的上述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现有电磁开关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另外独立设置控制线圈回路形成的附加控制机构,所述的附加控制机构由弹性触头和接触片组成,当弹性触头与接触片接触时,线圈形成回路。
上述附加控制机构中,弹性触头的动作可以由衔铁或导通按钮控制;也可以由动触架控制。在弹性触头的动作由导通按钮或衔铁控制场合,线圈的一端与弹性触头相接,另一端与接触片相接,当按下导通按钮或衔铁随导通按钮往下运功的过程中,弹性触头与接触片接触,线圈形成回路。在弹性触头动作由动触架控制场合,线圈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接触片的两端,线圈一端的接触片中间是断开的,当动触架带动弹性触头往上运动时,将断开的接触片两端导通,线圈形成回路。
上述结构的电磁开关的主要特点是:以弹性触头与接触片的断开或接通由衔铁或导通按钮控制为例,在衔铁随导通按钮往下运动的过程中,先是弹性触头与接触片接触,线圈形成回路,衔铁继续往下运动,但在整个过程中衔铁始终不会接触铁芯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直接导致开关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开关并没有导通。当电压达到规定值时,线圈产生的磁场自动吸合衔铁,同时动触点和静触点接通,开关导通形成回路。即按动开关导通按钮(绿钮)时开关主触头不会直接导通,而是导通了附加控制触头(接触片),主触头是靠线圈产生的磁力吸合衔铁而被导通。
采用上述结构的电磁开关克服了现有电磁开关的动静触点的接通直接靠手动按钮控制的缺点,可以在不大于现有类似开关体积的现状下,能彻底起到欠压保护,同时具有防震动、防尘性能好、工作更加安全可靠、体积小等优点,适用于任何形式的电磁开关或其它开关设备上,尤其适用于较强烈震动的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拆装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中,1、断开按钮,2、导通按钮,3、压簧,4、面板,5、弹性触头,6、接触片,7、衔铁,8、触针,9、复位压簧,10、动触架,11、动触点,12、动触头,13、动触头压簧,14、静触头,15、静触点,16、底座,17、轭铁,18、线圈骨架,19、线圈,20、铁芯,21、短路环,22、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是一种弹性触头的动作由衔铁控制的实施方式。本电磁开关包括电磁组件和触头组件,电磁组件包括弹性触头5、接触片6、衔铁7、触针8、轭铁17、线圈骨架18、线圈19、铁芯20、短路环21,线圈19的一端与弹性触头5相接,另一端与接触片6相接;触头组件包括动触架10、动触点11、动触头12、动触头压簧13、静触头14、静触点15,静触头14固定在底座16内,衔铁7置于轭铁17上一端插入到动触架10的孔中,另一端置于弹性触头5下,在复位压簧9的作用力下,衔铁7向上翘起,且使弹性触头5与接触片6分开,并保持一固定距离,同样动触点11也与静触点15分开并保持一固定距离。本电磁开关衔铁7上方设有导通按钮(绿钮)2,动触架10的上方设有断开按钮(红钮)1,导通按钮2和断开按钮1在压簧3的作用下均处于开关最顶端位置。所述的弹性触头可以由触头和压簧组成,也可以采用一体的弹性触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春开,未经郑春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72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