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蒸汽发生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16176.7 | 申请日: | 2006-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565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 发明(设计)人: | 余家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超研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2B9/08 | 分类号: | F22B9/0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成义生 |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蒸汽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蒸汽发生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蒸煮食品的燃气水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宾馆、酒楼、以及其他食物提供场所常常采用蒸箱等蒸汽设备加工食品,产生蒸汽的燃气水蒸汽发生器主要包括壳体、控制系统、进水管、进气管、烟囱和安装在壳体内的蒸汽发生装置,蒸汽发生装置包括燃烧器、燃烧室(炉膛)、蒸汽室、与蒸汽室相通的蒸汽出口,蒸汽室内设有火管、火管一端与燃烧室(炉膛)相通,另一端通往烟囱,现有技术中燃烧产生的热量随烟气从燃烧器到烟囱的流动距离较短,使得燃烧不充分,燃料利用率低,且热能不能充分利用就随烟气从烟囱排出了,导致热利用率较低,浪费能源;同时,排出的烟气温度较高,影响工作环境,对自然环境也有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加热量随烟气在蒸汽室内的流动行程、并充分利用余热以提高热量利用效率的水蒸汽发生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蒸汽发生器,包括壳体,通入壳体内的进水管、进气管,壳体内设有燃烧器、蒸汽室胆,其特征在于,进气管与燃烧器相通,蒸汽室胆设于燃烧器上方,蒸汽室胆内的下部设有燃烧室、其上方的空间构成蒸汽室,蒸汽室胆外的上方设有与进水管相连通、并对蒸汽室提供预热水的预热装置;蒸汽室上设有蒸汽输出管,蒸汽室内设有层叠循环脉冲形火管,其下端与燃烧室相通、上端穿过蒸汽室胆输入预热装置,预热装置与废气排放部件相连通。
所述预热装置包括预热室和置于预热室内的预热盘管,预热室下端与火管出口连通、上端与废气排放部件连通;预热盘管一端与进水管相通,另一端设有对蒸汽室供水的预热室输出管。
所述废气排放部件包括设于壳体内的抽风机和与其相连通的废气排放管,废气排放管输出口通往外界,抽风机与预热室上端相连通。
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预热室输出管相连通的胆外等压补水箱,其上设有与蒸汽室上部相通的蒸汽连通管,其下部设有与蒸汽室相通的水箱输出管,其内设有控制预热水输入的浮球阀。
所述水蒸汽发生器设有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壳体上的开关、指示灯、火焰大小调节旋钮、设于壳体内的脉冲控制器,其中,脉冲控制器分别与胆外等压补水箱上的水位感应开关、进水管上的水源电磁阀、抽风机上的风速感应器、进气管上的电子气阀、蒸汽室胆的胆内温控开关和胆外温控开关连接。
所述火管内设有阻流件,阻流件为阻流片或者迷宫形阻流件。
所述蒸汽室与蒸汽输出管之间设有汽水分离器,所述汽水分离器包括汽水分离旋转轴和可绕该轴旋转的汽水分离旋转板。
所述蒸汽室胆外层设有保温棉防护层。
所述蒸汽室上部设有泄压阀。
所述壳体包括前方的横U形外壳和与其可拆卸连接的、用以固定壳体内的部件的固定架。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水蒸汽蒸发器,具有提高热能利用率、节约能源、控制方便、安全、可靠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蒸汽室内的火管为层叠循环脉冲形,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随烟气在火管中流动路程更长,大大增加了火管与水之间的传热量,从而提高热能利用率,节约了能源。同时,层叠循环脉冲形火管,结构紧凑,火管外壁之间空隙小,大面积火管对少量水加热,可以实现快速加热和产生蒸汽,并且未因为火管长度的增加而占据太多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水蒸汽发生器在火管出口设有预热装置,火管的烟气排放之前先经预热室,将其热量传递给预热盘管内的水,使得排出的烟气温度大大降低,利于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对废气排放部件的材料要求,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危害;进水管的水在预热室先行预热而后供给蒸汽室,使得供给蒸汽室的水已经具备较高的温度,可以更快沸腾,节约了能耗,并加快了蒸汽产生的时间。试验表明,采取这种结构进行热传递、热交换、热利用率要比现有技术火管热交换率高几十倍。
废气排放部件包括抽风机,用以将火管的烟气抽往外界,这样,一方面在其产生的抽拔力的作用下,火焰在火管中快速回转、热能不断对火管壁加压,利于传热,并引导燃料及火焰均匀的进入火管,另一方面,由于抽风机通过火管抽吸大量新空气进入燃烧室,使得供氧更加充足,燃料燃烧充分,燃料利用率大为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超研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超研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161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