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气导引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137325.X | 申请日: | 2006-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48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 发明(设计)人: | 涂世旺;龚文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J23/00 | 分类号: | B62J23/00;B62J39/00;B62J6/02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气 导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热气导引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应用于摩托车的前盖中,连接摩托车内的水冷却系统,用以将该水冷却系统产生的热透过气流快速散热的热气导引装置。
【背景技术】
如中国台湾公告第576814号「速克达型车辆的车体前部导风构造」发明专利案或日本平3-57586号「速克达型自动二轮车的车体前部通风构造」专利案所揭示,该二专利案主要是于速克达型摩托车的车体前盖前侧面设有进风口,前盖后侧的背面盖两侧设有排风口,另于该前盖内部装设一散热器以及一冷却扇,该散热器且连接摩托车内的冷却散热系统,借由摩托车行驶外界的气流自然由前盖进风口进入,以及冷却扇旋转所提供辅助抽风作用,以期外界较低温的气流通过该散热器吸热后,并让吸热后的热气流由前盖后侧的背面盖两侧排风口排放于外。
前揭车体前部的导风构造设计,或可提供摩托车内冷却散热系统散热的辅助机构,然而,该导风构造的设计尚有其设计不甚完备之处,因为该摩托车前盖中仅于前侧面设置数进风口,于后侧的背面盖两侧设排风口,对于前盖内部完全未设气流导引机构,因此,当外界气流自前盖前侧进风口进入至后侧背盖两内侧排风口排出的过程中,散热后的气流易于摩托车前盖内部乱窜,加以热气流有向上流动的趋势,因而造成该摩托车设于前把手的仪表板或前盖中的大灯因热气侵入而产生雾化,模糊不清的情形,且该热气中常含有大量湿气进入,而易造成仪表板或大灯损坏的问题。
此外,中国台湾专利证书第I251557号发明专利案另揭示有一种「水冷式摩托车结构」,该水冷式摩托车结构中,是令摩托车的车架前端装设一水箱,另于该车架上装设一上整流罩以及一下整流罩分别连接于该水箱上下端,于该车架上设有一底板位于该水箱后侧偏下位置,并与该下整流罩保持一既定距离,形成一排风口,此外,该水箱后侧另设有一导风罩连接于上整流罩与该底板之间,借此,当摩托车行驶时,外界的冷却气流通过该水箱后,可经导风罩导引至下整流罩与底板间的排风口排出。
前揭专利案的设计,是利用上、下整流罩、导风罩以及底板的组合设计,使其设置于水箱后,将通过水箱散热后的热气流导向下方,可避免先前既有车体导风结构的使用,易发生散热后气流于摩托车前盖内部乱窜,及热气流上升造成该摩托车设于前把手的仪表板或前盖中的大灯因热气侵入而产生雾化,模糊不清的问题,然而,前揭专利案的导风结构必须使用上、下整流罩、导风罩以及底板的组合方可达成,此导风结构的设计有构件偏多、组装不便及成本偏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热气导引装置,不仅可解决现有摩托车前部导风装置易使热气窜升至摩托车前把手处的仪表板或该前盖上的大灯处,而产生雾化的问题,同时具备结构简单、易于组装的优点,并且,通过对该热气导引装置增设一入风罩,还可令自摩托车前盖进风口进入的外界气流集中导向热气导引装置,产生集中入风的效果。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摩托车热气导引装置,其是设于该摩托车前轮上方的具有进风口的前盖中,其包括一散热器以其迎风侧朝向该进风口、以及一风扇设于该散热器的一侧,其中:该散热器出风侧设有一导风罩,该导风罩前端形成一罩口,使该导风罩至少可罩盖于该散热器出风侧上半部,该导风罩下端形成一出风口,借以将热气导向该前盖后方底端。
所述的摩托车的热气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扇设于该散热器出风侧,为该导风罩罩盖于内。
所述的摩托车的热气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扇设于该散热器的迎风侧。
所述的摩托车的热气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风罩宽度与该散热器的散热片同宽。
所述的摩托车的热气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器包括二水箱以及数散热片间隔排列于该二水箱之间,该设于散热器一侧的风扇对应于该些散热片处。
所述的摩托车的热气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气导引装置尚包括一入风罩设于该散热器的迎风侧前方伸向该摩托车前盖的进风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373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运行助听器的方法以及助听器
- 下一篇: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