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挠性传动组件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075777.X | 申请日: | 2006-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0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 发明(设计)人: | 黄昱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昱翔 |
| 主分类号: | F16C1/02 | 分类号: | F16C1/02;F16C1/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燕秋 |
| 地址: | 台湾省彰化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挠性 传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传动组件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
背景技术
一般可挠性传动组件主要用以连接于一动力驱动装置(如马达)与一动力接收装置(如剪枝机的齿状刀片)间,不仅用以作为动力驱动装置与动力接收装置间的动力传输媒介,更能用以使动力接收装置于变换使用位置(方向或角度)时(即动力驱动装置与动力接收装置间的相对位置改变时),仍能由可挠性传动组件的可挠性特性,来确保动力驱动装置的动力仍能顺利地由可挠性传动组件的传输而到达动力接收装置上。
然而,如图1所示,由于可挠性传动组件主要包含有一传动软管1及一穿入于传动软管1内部中的挠性传动轴2,传动软管1以其一端与一动力驱动装置(如马达)套接,而位于同端的挠性传动轴2一端则连接于动力驱动装置的动力源上,传动软管1的另一端与一动力接收装置(如剪枝机构)套接,而位于同端的挠性传动轴2一端则连接于动力接收装置的动力输出构件(如剪枝机构的齿状刀片)上,如此一来,便能由挠性传动轴2作为连接动力驱动装置与动力接收装置间的动力传输媒介。但,由于传动软管1与挠性传动轴2于使用时常有需弯折的情形,而当变折的角度较大时,则容易造成传动软管1中段位置的弯折曲率过大(如图2所示),如此一来,不仅易造成此一位置所内置的挠性传动轴2会与传动软管1产生不必要的摩擦而造成动力的损耗,也会造成挠性传动轴2的应力过于集中于此一过度弯折处,而有使用寿命减低的情形。
另外,由于此种传动软管1必需在其内部灌注润滑油以供挠性传动轴2所润滑,但此种传动软管1于灌注时,必须将润滑油由其一端开口所注入,而此种方式不仅易造成润滑油外泄,也易因润滑油所需灌注的行程过长而难以全程加以均匀润滑。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其可避免弯折时的曲率过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其可确保所灌注的润滑油能均匀布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包含有:一传动软管,具有一软管本体、一第一连接件及一第二连接件,所述软管本体内部形成有一轴向的穿孔,且所述传动软管的中段位置处形成有一抗弯性较其二侧佳的支撑部,所述第一连接件结合于所述软管本体的一端,用以与一动力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结合于所述软管本体的另一端,用以与一动力接收装置连接;一挠性传动轴,可作适度的挠曲变形,穿入于所述软管本体的穿孔中,其一端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连结,另一端则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连结,使所述动力驱动装置所输出的动力可由所述挠性传动轴而传送至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既可避免弯折时的曲率过大,又可确保所灌注的润滑油能均匀布满。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用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习用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构件剖视图;
图5是图3所示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构件剖视图;
图6是图3所示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所示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进一步的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及目的,现列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于后。
如图3~图6所示,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可挠性传动组件100,其主要包含有一传动软管10及一挠性传动轴20(如图3所示),其中:
传动软管10,具有一软管本体11、一第一连接件12及一第二连接件13。软管本体11为一管状体,具有一金属软管层111、一金属网状层112及一包覆层113(如图4所示),金属软管层111由一金属板片所并接卷绕而成,具有可弯挠的特性,使其内部形成有一轴向的穿孔114,金属网状层112包覆于金属软管层112外,包覆层113由橡胶所制成,包覆于金属网状层112外,可用以供使用者所握持,而金属网状层112则作为金属软管层111与包覆层113间的连结接口;其中金层软管层111更可界定出一支撑部115,支撑部115位于金属软管层111的中段处,其卷绕并接的密度较二侧位置的密度为大(即抗弯性较佳)(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件12结合于软管本体11的一端上,用以与一动力驱动装置套合连结;第二连接件13结合于软管本体11的另一端上,用以与一动力接收装置套合连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昱翔,未经黄昱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7577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型被检体内信息取得系统
- 下一篇:多类型超细碳化物中合金工具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