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养血清脑微丸及其制备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072314.8 | 申请日: | 2006-04-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53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17 |
| 发明(设计)人: | 梁起臣;马鸿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鸿森 |
| 主分类号: | A61K36/804 | 分类号: | A61K36/804;A61K9/16;A61P9/10;A61P25/04;A61P25/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军 |
| 地址: | 200062上海市普陀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养血 清脑微丸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丸制剂及其制备工艺,特别是涉及一种养血清脑微丸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销售的养血清脑颗粒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标准WS3-258(Z-036)-2001(z),由当归、川芎、熟地黄等八味药组成,具有改善脑膜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供血不足,缓解血管痉挛,止痛。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
养血清脑颗粒配方如下:当归338g、川芎338g、白芍270.3g、熟地黄270.3g、钩藤675.7g、鸡血藤675.7g、夏枯草675.7g、决明子675.7g、珍珠目675.7g、延胡索338g、细辛67.3g。养血清脑颗粒制备工艺如下:当归、川芎、白芍、延胡索加70%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回流液另器保存;药渣与除钩藤外的其余熟地黄等六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在第三次煎煮时加入钩藤,合并煎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9~1.13(55℃),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与上述回流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20(55℃),加入适量的甜菊素,混匀,以适量的糊精为辅料,用喷雾法制颗粒,干燥,制成1000g,即得。
中药的颗粒剂普遍存在口感不太好,且颗粒易吸潮软化,结块霉变,稳定性差,给包装、运输及贮藏等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养血清脑颗粒存在的口感不太好和易吸潮软化、结块霉变等问题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养血清脑微丸,并提供该微丸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养血清脑微丸,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当归 250-420;
川芎 280-400;
白芍 200-380;
熟地黄 200-400;
钩藤 580-750;
鸡血藤 550-780;
夏枯草 600-720;
决明子 500-750;
珍珠母 560-750;
延胡索 200-420;
细辛 30-100。
作为优化方案,本发明所提供的养血清脑微丸,还包括100-500重量份的淀粉作为辅料。
作为优化方案,本发明所提供的养血清脑微丸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当归 300-360;
川芎 300-360;
白芍 220-320;
熟地黄 220-320;
钩藤 600-720;
鸡血藤 600-720;
夏枯草 600-720;
决明子 600-720;
珍珠母 600-720;
延胡索 320-420;
细辛 40-80。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养血清脑微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取当归、川芎、白芍、延胡索用6~12倍量的70%乙醇回流提取2小时,回流提取液另置备用,药渣保留备用;
2)将步骤1)的药渣与熟地黄、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细辛混合,加6-14倍量的水煎煮二至三次,每次1小时,在末次煎煮时加入钩藤,合并煎液,滤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1.2(55℃)的清膏备用;
3)在步骤2)的清膏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5%,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与步骤1)的回流提取液合并,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35(55℃)的稠膏备用;
4)将步骤3)的稠膏真空干燥,粉碎,加入适量淀粉混匀,用60~95%乙醇制软材,制成微丸。
作为优化方案,所述养血清脑微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取当归、川芎、白芍、延胡索用8倍量的70%乙醇,回流提取2小时,回流液备用,药渣保留备用;
2)将步骤1)的药渣与熟地黄、鸡血藤、夏枯草、决明子、珍珠母、细辛加水煎煮三次,每次加水量分别为10、8、6倍量,每次1小时,在第三次煎煮时加入钩藤,合并煎液,滤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1.2(55℃)的清膏备用;
3)在步骤2)的清膏中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5%,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与步骤1)的回流液合并,浓缩为相对密度1.10~1.35(55℃)的稠膏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鸿森,未经马鸿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723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