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造用于电梯系统的承载部件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580051552.4 | 申请日: | 2005-09-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0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 发明(设计)人: | H·奥唐奈;H·E·格泽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蒂斯电梯公司;康蒂特克传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32B37/00 | 分类号: | B32B37/00;B32B5/12;B66B11/08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幼平;刘华联 |
| 地址: | 美国康***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造 用于 电梯 系统 承载 部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电梯系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 于电梯系统的承载部件。
背景技术
存在有几种已知类型的电梯系统。基于牵引力的系统典型地包括 电梯轿厢,平衡物和支撑轿厢和平衡物的承载部件。由于例如承载部 件和牵引滑轮之间的牵引力,轿厢在不同的高度之间移动。
电梯系统承载部件以不同的形式形成。钢丝绳被使用了许多年。 最近,引入了其它的承载部件。一些实例包括具有多个被包封在氨甲 酸乙酯的护套内的张紧部件的平皮带。一些实例包括作为张紧部件的 钢丝绳,而其它的包括作为张紧部件的芳族聚酰胺材料。
不考虑所选择的材料,已知的制造方法典型地导致在护套的至少 一个外表面内的多个凹槽。这些凹槽由于已知的制造过程产生。
一个与这样的凹槽有关的难题是例如在电梯系统操作过程中,当 凹槽接触牵引滑轮时它们易于引入噪音和振动。已经提出了将由于这 样的凹槽的影响而产生的振动和噪音减至最小的不同的配置。
能够完全地消除凹槽将是有利的。本发明致力于该需要。
发明内容
一种用于电梯系统的示例性承载部件包括至少一个张紧部件和 通常围绕该张紧部件的护套。该护套不具有任何外部凹槽。
在一个实例中的护套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制成,该方法包括将至少 一个张紧部件邻近包括聚合物的第一护套层的一侧放置,和将包括氨 甲酸乙酯的第二护套层至少加入到第一护套层的至少一侧,使得张紧 部件位于第一和第二层之间。
在一个实例中,公开了一种制造用于电梯系统中的承载部件的方 法,它包括以下步骤:(A)将至少一个张紧部件邻近包括聚合物的 第一护套层的一侧放置,该第一护套层抵靠带有凹部的成型轮的外表 面;和(B)随后,至少邻近第一护套层的至少一侧加入包括聚合物 的第二护套层,使得张紧部件位于第一和第二护套层之间并至少部分 地被包封在第二护套层内,其中,步骤(B)包括采用第一或第二护 套层中的至少一个的温度,该温度足够导致两个层中的至少一层至少 部分熔化,从而使第一和第二层结合在一起。
在一个实例中,张紧部件包括多个钢丝绳(钢缆索)。在一个实 例中,存在有多个张紧部件。
在一个实例中,第一和第二层由包括氨甲酸乙酯的相同的材料制 成。在另一个实例中,每一层选择不同的材料。在一个实例中,不同 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摩擦特性。
一种制造用于电梯系统的承载部件的示例性方法包括:将至少一 个张紧部件邻近包括聚合物的第一护套层的一侧放置。将包括氨甲酸 乙酯的第二层至少加入到第一层的至少一侧完成了带有位于第一和 第二层之间的张紧部件的承载部件。
在一个实例中,该方法包括充分地加热张紧部件以使第一层在张 紧部件附近至少部分熔化。这保证例如张紧部件和第一层之间良好的 结合。
在一个实例中,第二层被挤压到第一层上。挤压的材料的温度足 够第一和第二层之间提供结合。
在一个实例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在电梯系统中使用的承载部件, 它包括至少一个通常被护套围绕的张紧部件,该承载部件由上述方法 制造。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的不同特征和优点通过下面 的普遍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将变的清楚。伴随详细的描述的附图可以 如下进行简要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地示出电梯系统的选定的部分;
图2是承载部件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示意性的透视端视图;
图3示意性地图示出用于制造承载部件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配 置(或布置);以及
图4A-4C示意性地图示出示例性制造工艺的选定的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地示出电梯系统20的选定的部分。电梯轿厢22和平衡 物24通过承载部件30悬挂。承载部件30和牵引滑轮26之间的牵引力允 许电梯轿厢22的按已知方式进行所希望的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蒂斯电梯公司;康蒂特克传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奥蒂斯电梯公司;康蒂特克传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515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