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载物架定位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1262500.0 | 申请日: | 2001-08-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4980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03 |
| 发明(设计)人: | 吴宝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宝堂 |
| 主分类号: | B62J7/04 | 分类号: | B62J7/04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方惠春 |
| 地址: | 台湾省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行 车载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载物架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载物架”是一种组装在自行车座椅后侧,用于提供承载重物的架体,其组装上不但必须注重牢固性,更要保持定位水平性才有方便载物的功效,而且目前传统式载物架的结构型态,大致可分为两杆式及三杆式定位,请参阅图1、图2所示,其中:
两杆式定位,主要是在载物架1底端两侧,分别延设两组支撑杆11,并由一定位块12将支撑杆11的杆端111并置,定位块12中央有一可锁设螺栓A的螺孔121,螺栓A端部有用于组接的圆孔A1。此结构是目前仅有尺寸调整作用的载物架代表,但是,利用螺栓A的锁设距离实施调整方式,无法立即选调出所需的组装尺寸,往往必须与组装物件比对,才可完成螺栓A正确的锁设距离调整,因此,使用操作上既费时又不便,而且,此结构的螺栓端部A2大部分呈突露状(即不被定位块12包覆),容易造成螺纹磨损或形成勾物伤人的危险。另外,两杆式支撑杆11的结构设计,使得两杆的平衡不易控制,所以常见定位块12难以固设在重心位,致使此种结构组接的水平定位出现偏差,严重影响载物的平稳性,很不实用。
如图2所示,三杆式定位主要是在载物架1底端两侧分别延设三组支撑杆11,并在一定点位将杆端111焊固成一体,中置的支撑杆11端部有一用于组接的圆孔112,经由圆孔112配合后车轮的轮轴组接,可完成载物架1的组装定位,此结构组装虽较前者更容易控制水平定位性,但由于其圆孔112的定位距成固定状(不能作调整),因此仅能提供单一规格的组装配合,会有组接使用受限的困扰,且易因配合性局限而产生不合格率过高情形(当加工制作稍有误差时,即可能因组装无法完全配合而沦为不合格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物不受限制,且安装操作方便的自行车载物架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简便,且不会偏置的自行车载物架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安全的自行车载物架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结构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自行车载物架定位装置,主要由两个挤型体、螺帽及长螺栓组成,挤型体的轮廓小于半圆弧形,中央位置分别设有一个槽孔柱和一个螺孔柱,槽孔柱、螺孔柱的两侧分别设有相同规格的弧槽,弧槽和槽孔柱直接与载物架的支撑杆固设,挤型体的弧形面向外,且上、下分置成一定隔距状,长螺栓的端片体设有圆孔,并由下挤型体的螺孔柱的底侧穿入,籍由螺帽固定。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利用挤型体的槽孔柱和弧槽配合载物架的数支撑杆固设,并呈圆弧形面向外状定位在载物架的重心位,且将两挤型体上、下分置成一定隔距状,再由下挤型体的螺孔柱底侧锁接一长螺栓,借助螺帽迫抵于挤型体后,对长螺栓产生定位控制,并使其端片体上的圆孔位会依定位距不同而有所变动,可配合不同的自行车规格,完成适合于后车轮轮轴的适当组接,又可利用挤型体直接提供弹性索的端部勾持作用,尤具有改善载物架组装受限及安装操作不便的使用功效。
同时,本实用新型利用槽孔柱直接套设方式,完成三杆式载物架的中置支撑杆定位,并借助三点鼎立及垂直位移的受力性,使挤型体自然固设在重心位,并达到载物架组装简便且不虞偏置的实用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长螺栓的螺锁端是完全被上挤型体所遮挡(突伸时亦会隐置在槽孔柱内部),因此可确保使用上的安全性,尤可防止螺纹受损或形成勾物现象。
附图说明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尽阐述;
图1是已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另一已知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定位剖示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定位状态的剖示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使用弹性索定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配合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是由两挤型体2、螺帽3及长螺栓4所组成,其中:
两挤型体2的轮廓小于半圆弧形,中央位置分别设一槽孔柱21及螺孔柱22,并在槽孔柱21、螺孔柱22两侧分设相同规格的弧槽23,再利用槽孔柱21及弧槽23与载物架5支撑杆51的端部511固设(其保持圆弧形面24向外状),使挤型体2得以定位在载物架5的支撑重心位,并将两挤型体2上、下分置成适当隔距,再藉端片体上设有圆孔41的长螺栓4由螺孔柱22的底侧锁入,经螺帽3迫抵下挤型体2后产生定位控制(结构组合如图4所示)。
再请配合图5、图6及图7所示,当长螺栓4是完全将栓身42锁入挤型体2时,其栓端43可隐置在槽孔柱21的内部,此时圆孔41即与下挤型体2的底部形成一间隔长度为H1的短距,适用于较小尺寸自行车的后车轮轮轴组接(如图5所示);当长螺栓4突伸至部分栓身42锁入挤型体2时,其栓端43可被螺孔柱22包覆,此时圆孔41即与下挤型体2的底部形成一间隔长度为H2的长距,适用于较大尺寸自行车的后车轮轮轴组接(如图6所示)。由于是直接利用目测方式及两挤型体2的适当隔距,立即选择出不同需求的组接尺寸,操作方便又快速。另外,捆绑载物架5上物品的弹性索6,则可利用挤型体2轮廓完成端钩部61的勾持定位,若弹性索6太紧时可勾用上挤型体2,太松时则可必须勾于下挤型体2(如图7所示),达到牢固捆置载物的实施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宝堂,未经吴宝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625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