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异型光通信系统中自动端口标识发现的设备和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01111366.9 | 申请日: | 2001-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324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28 |
| 发明(设计)人: | 威廉·M·布卡南;阳·曹;史蒂文·A·舒尔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朗迅科技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B10/08 | 分类号: | H04B10/08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世迅 |
| 地址: | 美国新***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异型 光通信 系统 自动 端口 标识 发现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通信系统中端口标识的确定,具体说,是涉及异型通信系统中端口标识的自动确定。
1876年,在Boston Massachusetts的Scollay Square段内,Alexander Graham Bell在一个三层的阁楼中说了用电话线传送的第一句话。在过去的一百二十三年中,技术革新使电信工业戏剧性般改变。例如,电信交换系统已经从“手工操作”系统有了飞速的发展,在该种系统中,通过人工接线员的介入,真实地把一根电线插入另一根电线的插座,使一个装置在电上(经过分层网络)连接至另一个装置。在两点之间的两个或多个信道(每个方向至少一个信道)的这类电的直接连接,是向用户提供交换信息的专用信道的一种连接,被称为电路交换或线路交换。人工接线员大部分已被电子交换系统(ESS)所代替,在电子交换系统中,各装置由电子系统通过网络自动连接。
此外,在许多情形中,信令系统用光信令取代电子信令,或附加在电子信令上。用光和电两种信号的交换系统,不能达到全光的系统可以达到的运行速度。换而言之,存在一些系统,虽然它们采用光信号来传送数据,但为了交换,要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交换后的电信号又要转换为光信号,供进一步传送。与全光通信系统有关的难点之一,是端口连接信息的发现。换而言之,一个光的网络单元(NE),如一个全光的交换单元,不能发现它自身与通信系统内其他光NE之间的端口到端口的连通性。如果该端口到端口的连通性信息,或端口连接信息,无需把光信令转换为电信令而能自动发现,则是极其理想的。
按照本发明原理的一种光通信网络,在用链路发送承载业务前,该链路的连接经过自动端口识别过程,从而该链路的端口连接(portbinding)信息被检测、被记录、并被与连接该链路的网络单元所共享。通过带外信道,例如LAN信道通信的一组光网络单元之一,被“选举”为NE的首领。选举后,首领NE协调端口发现过程;为端口的“识别”提出请求,对请求作出响应,并且,其他消息都通过NE首领,在带外信道上从一个非首领NE送至另一个非首领NE。一旦通过首领NE建立起该识别过程,光测试信号沿所考虑的链路,从提出识别请求的NE发送至网络中所有其他NE。光测试信号可以是为测试而保留的某个频率的光,也可以是通常用于数据通信的光。就测试而言,任何存在的光信号都可以解释为测试信号。接收的NE在它们的每个“待用”端口上,监控功率电平,同时,在其上检测到增加的能量电平的端口,则被确定为附属于所考虑的链路的端口。按照本发明原理,使用光信号并在接收的端口上测量接收的功率,其优点是不需要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解释该电信号。因此,NE可以保持其运行速度,而与端口发现有关的复杂装置和伴随的费用,可以降至最小。
系统内每个光网络单元包括一个链路状态表和一个识别请求队列。NE使用链路状态表确定它的哪一个端口已经被“识别”,换而言之,哪几个链路已经发现它们的端口连接信息。该NE对没有被识别的那些链路,执行链路识别过程。该NE的首领把收到的识别请求放进请求队列,并处理那些上升至队列前面的请求。如果该队列是先进先出的队列(FIFO队列),那么,按请求收到的顺序来处理它们,但是,别的优先化方案也是可能的。通过链路状态表,每个光NE,诸如光交换系统,选出链路识别状态指出该链路是“未被识别”的链路连接,然后对相关的链路连接执行识别过程。
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及进一步的特性以及优点,对本领域的熟练人员是容易理解的,附图有:
图1画出按照本发明原理的多网络单元光通信系统的概念性方框图;
图2A和2B是两个表,分别画出链路状态表的内容和链路状态可允许的组合;
图3按照本发明原理,画出光NE初始化过程的有限态自动机简图;
图4是顺序图,画出端口连接信息自动发现过程,例如可供图1的系统采用;
图5是状态图,画出按照本发明原理的非首领光NE的操作;
图6是状态图,画出按照本发明原理的首领光NE的操作;和
图7是方框图,画出检测光网络内故障点的自动互连识别协议的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朗迅科技公司,未经朗迅科技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13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