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线射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57237.0 | 申请日: | 2000-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4796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2-27 |
发明(设计)人: | 陈乐天;李庆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7/12 | 分类号: | H04L2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射频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射频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频率移位键(FSK)调制电路,主要用于单频道或多频道的数字无线传输用途上。
传统的无线射频装置,如图1所示,为一FM三倍频调制电路,主要是利用石英振荡器XL1及变容二极管VD1之间谐振配合将石英振荡器XL1的振荡频率三次谐波后,通过晶体管Q12导通振荡出来,再经由晶体管Q11、电容C11、C12、C14及电感L11所组成的调谐放大电路,将三倍频信号通过天线ANT1发射出去,由于调制信号电压位准Vi是控制变容二极管VD1电容量的改变,使得石英振荡器XL1振荡出来的频率偏移将近3KHz,而达到F M调制的作用(例如:石英振荡器XL1为9MHz,则其三倍频为27MHz),不过传统的FM三倍频调制电路却有下列的缺点仍有待改善:(1)所需零件较多,成本较高;(2)谐波较多,容易造成干扰;(3)数据传输率(date rate)较低。所以,由上可知,上述传统的无线射频装置,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有待改善。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射频装置,其是利用二组石英振荡电路(基频振荡)产生二组不同的频率,经由数字信号来控制振荡电路,将信号以频率偏移方式发射出去,使得所需零件减少、谐波变小、数据传输率变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其是设于无线鼠标或无线键盘内,其包括有一接收端及一传送端,该接收端包括有顺序连接的一解调电路、一微处理器、一通信接口及一中央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传送端包括有:一第一振荡电路;一第二振荡电路;一第一控制电路,是连接该第一振荡电路,为控制该第一振荡电路的开关电路;一第二控制电路,是连接该第二振荡电路,为控制该第一振荡电路的开关电路;一微处理单元,是分别连接该第一控制电路及第二控制电路,该微处理单元输出至第一控制电路及第二控制电路的信号互为反相;以及一天线电路,是分别连接该第一振荡电路及第二振荡电路;藉由上述电路所组成的装置,可将信号以频率偏移方式发射出去。
其中该第一振荡电路和该第二振荡电路都是利用石英晶体所组成的特高频(VHF)单频道或多频道基频振荡电路。
其中该第一振荡电路和该第二振荡电路都可由晶体管、高速CMOS集成电路或振荡器组件组成。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提供一种无线射频装置,包括有一第一振荡电路、一第二振荡电路、一第一控制电路、一第二控制电路、一微处理单元及一天线电路,其中,该第一振荡电路连接该第一控制电路,该第二振荡电路连接该第二控制电路,该天线电路连接该第一振荡电路及第二振荡电路,该微处理单元连接该第一控制电路及第二控制电路。
下面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优点。
图1是传统的电路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接收端的电路方块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传送端的电路方块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传送端的电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传送端的电路图。
请参阅图2、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无线射频装置,是设于无线鼠标或无线键盘内,其包括有一接收端1及一传送端2,该接收端1包括一解调电路11、一微处理器12、一通信接口13及一中央处理单元14,该解调电路11连接该微处理器12,该微处理器12连接该通信接口13,该通信接口13连接该中央处理单元14;该传送端2包括一第一振荡电路21、一第二振荡电路22、一第一控制电路23、一第二控制电路24、一微处理单元25及一天线电路26,该第一振荡电路21连接该第一控制电路23,该第二振荡电路22连接该第二控制电路24,该第一控制电路23及第二控制电路24连接该微处理单元25,该第一振荡电路21及第二振荡电路22连接该天线电路26,其中:该第一控制电路23是由晶体管Q42及电阻R44等组件连接组成,为控制该第一振荡电路21的开关电路。该第二控制电路24是由晶体管Q44及电阻R48等组件连接组成,为控制该第二振荡电路22的开关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572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